中西文化史第3章第3節(jié)剖析_第1頁
中西文化史第3章第3節(jié)剖析_第2頁
中西文化史第3章第3節(jié)剖析_第3頁
中西文化史第3章第3節(jié)剖析_第4頁
中西文化史第3章第3節(jié)剖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西文化史授課老師李德芳聊城高校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第三章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流變第一節(ji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其次節(jié)

道家思想的嬗變和墨家、法家思想的興衰第三節(jié)佛道二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第三節(jié)佛道二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一、原始宗教與原始文化二、道教的產生及其特點三、佛教在中國的流變和發(fā)展四、儒道釋合一及其人生哲學的異同五、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修養(yǎng)和養(yǎng)生健身方法一、原始宗教與原始文化(一)萬物有靈與多神崇拜原始宗教是人類受到自然界沉重壓迫、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結果。主要形式有:自然崇拜、動植物崇拜、圖騰崇拜、鬼神崇拜等。為了說明自然界的變更及奇異力氣,原始人受相識局限,只能通過簡潔類比,把自然物擬人化,認為“人死為鬼,樹木有精;頑石能思,鳥獸會語;無物不神,無鬼不靈”。如古人以社稷代國家,社稷即土神和谷神,是人們祭祀的主要對象。(二)圖騰崇拜與巫術神話圖騰崇拜以某個自然物作為本氏族或部落的標記,巫術的思維水平略高于圖騰,而神話是人類童年的產物,它的產生宣告了人類從蒙昧、野蠻中醒悟,標記著人類思維從自然性向社會性邁進,如《山海經》的精衛(wèi)填海、夸父追日和后羿射日;屈原的《天問》,既有哲理,又有神話。龍是中華民族的化身和標記,在龍的神話中,它能夠駕馭一切動物,很多氏族和部落以它為圖騰。圖騰崇拜、巫術思維和神話,三位一體地構成了早期人類相識的重要形式,也構成原始文化的重要內容。二、道教的產生及其特點(一)道教的形成和發(fā)展

道教是土生土長的宗教,與道家理論相通,奉老子為教主。諸神有大羅天玉皇大帝、太清境道德天尊、玉清境元始天尊、上清境靈寶天尊,以及城隍、土地、山神、龍王、閻王等。道教的淵源是戰(zhàn)國的神仙方士,最初形態(tài)為東漢張陵的“五斗米道”和張角的“太平道”。黃巾起義失敗,太平道無影無蹤。張魯?shù)垢瓴懿?,五斗米道傳到中原,遍及大江南北。張陵?4年-156年或178年),字輔漢,被視為道教的創(chuàng)始者,是五斗米道的創(chuàng)始人。道教徒稱他為張道陵,張?zhí)鞄?,祖天師,正一真人。相傳張道陵以虎為座騎,在某些道教流派中,張道陵與葛玄、許遜、薩守堅共為四大天師。

葛洪創(chuàng)道教修煉法,以神仙養(yǎng)生為內、以儒術應世為外,儒道合一,向上層發(fā)展。

陸修靜和寇謙之肅整“三張偽學”,整頓組織,制定信仰譜系和科律齋儀,遂成南北天師。陸修靜寇謙之

唐朝奉道教為國教,制定樂章規(guī)戒,與封建禮教緊密結合。經唐宋兩代發(fā)展,南北天師道合為擅長符錄法術的“正一道”,由龍虎山張與材(道教第三十八代天師)主領三山符錄。金元時期北方出現(xiàn)擅長丹鼎修煉的新教派“全真道”,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集大成者邱處機,吸取佛教的“五戒”,必需出家。王重陽(1113年-1170年),字知明,道號重陽子,故稱王重陽,京兆咸陽(今陜西咸陽)大魏村人。道教全真派的始創(chuàng)人,后被尊為全真五祖之一,七個主要門人稱七真。王重陽融道佛儒思想于一爐,聲稱“儒門釋戶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主見三教同等、三教合一,并以《道德經》《般若心經》《孝經》為全真道徒必修經典。主見修道者必需出家,除情去欲,忍恥含垢,苦行苦修。王重陽不是第一高手王重陽一生在女真人統(tǒng)治下的金代從事宗教活動,從來沒有抗拒過金國朝廷。女真和蒙古統(tǒng)治者入主中原,最傷腦筋的就是沒有好方法化解民族沖突,而王重陽的清修主見正好消磨漢人抗拒異族統(tǒng)治的斗志,有利于緩解民族沖突和鞏固異族君主的統(tǒng)治地位,所以王重陽創(chuàng)立的全真派在金元兩個外族統(tǒng)治時代得到迅猛發(fā)展,并得到了正式的全力支持,王重陽也從而被元朝皇帝先后冊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和“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全真教的活動中心也固定到首都燕京,建立了太極觀(后改名長春宮),并成為全真派的最高殿堂。丘處機(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號長春子,山東棲霞人,金代全真道道士。丘處機為金世宗、金章宗、金衛(wèi)紹王、金宣宗和元太祖成吉思汗敬重,并因遠赴西域勸告成吉思汗削減屠殺而著名。在道教歷史和信仰中,丘處機被奉為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以及龍門派的祖師。張三豐,武當派開山祖師。名全一,又名君寶,字君實(一作“君寶”),號玄子,以其不修邊幅又號邋遢,生于淳祐七年四月初九(公元1247年5月15日),南召縣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史書記載張三豐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張三豐在武當山創(chuàng)立了一個新的道派——三豐派,掀起了中國道教發(fā)展史上的最終一波,并成為武當武功的創(chuàng)立者。到永樂十五年(公元1458年)仙逝?!皬埲S”名字的含義“古代叫三豐的人不止一個,基本上都是道家的人。懂得道家思想的人知道,三代表陽,是乾卦,豐則是三中間被一豎打斷了,乾卦變成了坤卦,代表陰,因此‘三豐’代表乾坤合一、陰陽變更。因此修道的人就寵愛用這個號?!碧┥降烙^道教在明清兩代不受統(tǒng)治者重視,漸漸衰落。千山道觀(二)道教的基本思想道教積累和保存了大量經典文獻資料,是古代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道藏》為道教經書總輯,分道經(包括經、圖、記、錄、法、律、集)和符兩大類,三洞四輔十二部為其分類方法。1.道教吸取道家的奇異主義,教義的核心是神仙信仰。它以鬼神崇拜為基礎,神仙可求為動身點,用方術追求“羽化”(即長生不死、登仙享樂),用祭祀醮儀祈福免災,是一種泛神論宗教。2.它把“道”看成天地之根、萬物之母,主見清凈無為,重視養(yǎng)生(練內丹和煉外丹),爭取生存和安樂,有主動意義。煉外丹失敗,內丹術興起,以人體為爐鼎,以精、氣、神為藥物,運用氣功,使三者合一。3.道教講求“歸真養(yǎng)樸,恬淡虛無,靜以養(yǎng)性,動靜結合”的養(yǎng)生思想,以調息為主,協(xié)作按摩和氣功引導的養(yǎng)生方法,可以調營衛(wèi)、消水谷、排風邪、長血氣,達到防病治病、強身健體的目的。道教對發(fā)展古代的化學冶煉、醫(yī)藥健身、音樂藝術、民間習俗,也起了確定的作用。三、佛教在中國的流變和發(fā)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又稱釋教,奉如來為佛祖。諸神有五臺山文殊、峨嵋山普賢、普佗山觀音、九華山地藏王,以及彌勒佛、護法天神、四大天王、十八羅漢等?!洞蟛亟洝穮R合其經典,由經(修行教義)、律(信徒守則)、論(說明和探討教理的著述)三部分組成,又稱《三藏經》。(一)佛教的基本思想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鳩摩羅什的舊譯,玄奘新譯為觀自由,這是同一梵語的不同傳譯。中國每略稱為觀音。漢化三十三觀音:

楊枝觀音

龍頭觀音

持經觀音

圓光觀音

游戲觀音

白衣觀音

阿摩提觀音蓮臥觀音

瀧見觀音

施藥觀音

魚籃觀音

德王觀音

水月觀音

多羅尊觀音一葉觀音

青頸觀音

威德觀音

延命觀音

眾寶觀音

巖戶觀音

馬郎婦觀音能靜觀音

阿耨觀音

葉衣觀音

琉璃觀音

蛤蜊觀音

六時觀音普慈觀音

合掌觀音

一如觀音不二觀音

持蓮觀音

灑水觀音佛教的基本理論:四諦說(苦諦講現(xiàn)實存在的苦、集諦講苦痛的緣由、滅諦講消退的方法、道諦講達到凈界的途徑)十二因緣說(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又稱三世兩重因果論或輪回思想)業(yè)力說(眾生因果報應和生死流轉的動力,否定因果報應就等于否定佛教)“三法印”(推斷佛學的標準:諸行無常指萬物變更無常,諸法無我指一切現(xiàn)象皆有因緣,涅磐安靜指進入佛教追求的最高境界)“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又可歸結為戒、定、慧“三學”)。(二)中國佛教諸派及禪宗印度佛教自東漢傳入我國,首駐洛陽白馬寺。南北朝以降進入全盛時期。在元朝統(tǒng)治者的支持下,藏傳佛教(喇嘛教)在蒙古、藏族地區(qū)成為全民信仰的宗教。佛教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尤其在寺塔建筑、石窟雕塑、經文翻譯等方面的貢獻最大。由于習俗的差異和對經文的說明不同,我國的佛教主要分三派八宗。漢地佛教即大乘佛教,智豈創(chuàng)天臺宗、玄奘創(chuàng)法相宗、法藏創(chuàng)華嚴宗、吉藏創(chuàng)三論宗、善導創(chuàng)凈土宗、道宣創(chuàng)律宗、善無畏創(chuàng)密宗、慧能創(chuàng)禪宗,為漢地佛教八宗。我國西南邊疆的少數(shù)民族(如傣族)流傳小乘佛教,不要求終生出家?!岸U”在梵語中為修行和才智之意?;勰苁芡杏诤肴?,創(chuàng)立禪宗,稱“六祖革命”。禪宗擺脫了繁瑣的說明,可以不出家、不剃度、不念經,在寺外傳教,用廉價快捷的方法吸引下層群眾,是典型的中國佛教。禪宗強調“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又稱佛心宗?;菽埽?38-713),佛教禪宗祖師,世稱禪宗六祖,唐中宗追謚大鑒禪師。著有六祖《壇經》流傳于世。惠能禪師的真身,供奉在廣東韶關南華寺的靈照塔中。

“不是風動,亦非幡動,仁者心動”禪宗經典是《壇經》,把中國傳統(tǒng)哲學融入佛教如:以《易經》的元、亨、利、貞“四德”配佛教的常、樂、我、凈“四德”;以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五?!迸浞鸾痰牟粴⑸⒉煌当I、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五戒”。北宗神秀主見“漸悟”,南宗慧能主見“頓悟”,殊途同歸,皈依佛門?!澳夏鼙毙恪?/p>

神秀:要時時刻刻的去照看自己的心靈和心境,通過不斷的修行來抗拒外面的誘惑,和種種邪魔?;菽埽菏郎显瓉砭褪强盏模词篱g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原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偈[jì](梵語“頌”佛經中的唱詞)佛教法偈釋迦佛入涅盤說無常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至尊釋迦牟尼佛傳法之偈: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西方一祖迦葉尊者傳法偈:法法原來法,無法無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西方二祖阿難尊者傳法偈:原來付有法,付了言無法。各各須自悟,悟了無無法。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傳法偈: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四祖優(yōu)波鞠多尊者傳法偈:心自原來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亦無法。六祖彌遮迦尊者傳法偈:無心無可得,說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七祖婆須蜜尊者傳法偈:心同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八祖佛陀難提尊者傳法偈:虛空無內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虛空故,是達真如理。九祖伏馱蜜多尊者傳法偈:真理本無名,因名顯真理。受得真實法,非真亦非偽。十祖脅尊者傳法偈:真體自然真,因真說有理。領得真真法,無行亦無止。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隱顯,明暗不相離。今付隱顯法,非一亦非二。十二祖馬鳴尊者傳法偈:隱顯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離。十三祖迦毗摩羅尊者法偈:非隱非顯法,說是真實際。悟此隱顯法,非愚亦非智。十四祖龍樹尊者傳法偈:為明隱顯法,方說解脫理。于法心不證,無瞋亦無喜。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對傳法人,為說解脫理。于法實無證,無終亦無始。十六祖羅侯羅多尊者法偈:于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十七祖僧伽難提尊者法偈:心地本無生,因地従緣起。緣種不相妨,華果亦復爾。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種有心地,因緣能發(fā)萌。于緣不相礙,當生生不生。十九祖鳩摩羅多尊者法偈:性上本無生,為對求人說。于法既無得,何懷決不決。二十祖阇夜多尊者傳法偈:言不合無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達事理竟。二十一祖婆修盤頭尊者偈:泡幻同無礙,如何不了悟,達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二十二祖摩蝗羅尊者法偈: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二十三祖鶴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見,知見即于今。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圣人說知見,當境無是非。我今悟真性,無道亦無理。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便利呼為智。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偈:心地生諸種,因事復生理。果滿菩提圓,華開世界起。二十八祖菩提達摩祖師偈:吾原來磅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東土一祖達摩祖師)二祖慧可大祖禪師傳法偈:原來緣有地,因地種華生。原來無有種,華亦不曾生。三祖僧璨鑒智禪師傳法偈:華種雖因地,従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四祖道信大醫(yī)禪師傳法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五祖弘忍大滿禪師傳法偈: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六祖慧能大鑒禪師傳法偈:心地含諸種,普雨悉皆生。頓悟華情已,菩提果自成。四、儒道釋合一及其人生哲學的異同(一)道教和佛教人生哲學模式的異同道教和佛教的志向人格,都是做超塵絕俗、泯滅七情六欲的“超人”,追求人生的公允、和諧和快樂。道教重視今世,以生為樂,并在確定程度上激勵人們向自然作斗爭;佛教追求來世,把死當做“解脫”,視萬物為空無,人生無常,一切只是因緣的湊合,人不能把握現(xiàn)實,更無從進取將來,只能與世無爭,隨遇而安。(二)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緣由中國文化構成的要素是儒道釋三教,中國文化可稱為儒道釋三教合一之文化。自東漢始至宋理學的形成,基本上完成了三教合一的過程。1.儒學是中國文化的主要內容和主流意識,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吸取道教和佛教的經義,往往“借儒者之言,以文佛老之說”。世俗化、人情化、倫理化的儒家,在漢以后成為正統(tǒng)。它以維護既存秩序為己任,以約束個體為著眼點,其思維模式兩千多年無根本變更。從歷史的發(fā)展史分析,儒學對中國凝合民族的意志和精神,對中國統(tǒng)一的文化學術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二)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緣由2.道教是富含辨證思維的中國固有宗教,以儒術應世迎合統(tǒng)治者,必定吸取正統(tǒng)文化。道教是中國傳統(tǒng)的宗教,在中國學問階層和一般的百姓中具有許久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學問階層是中國文化的精英所在,當其中一部分人感覺無法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志向時,他們原先努力學習的儒家思想便退到次要地位,于是選擇隱退避世。中國一般的百姓則以信奉道教作為人生的寄予和歸宿,道教的經義讓他們從中悟出人世短暫和擺脫苦惱的道理。(二)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緣由3.佛教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影響最深廣的外來文化,漸漸向中國本土文化靠攏。佛教是舶來品,原主見“沙門不敬王者”,為在中國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攏,在高于一切的皇權面前低下了“不敬”的頭。佛教宣揚的是勸世行善,死后往生天國,在社會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充當了緩和沖突挽救心靈的作用。佛教在協(xié)理社會秩序、穩(wěn)定社會結構上具有中國其他宗教無法企及的優(yōu)勢。(二)儒道釋三教合一的緣由4.封建王朝利用儒學治世、佛學治心、道教養(yǎng)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維護統(tǒng)治方面互補,發(fā)揮整體合力作用,推動了儒道釋三教合一。此外,中國的一般百姓并不希望有多個教義共存,即使有這種狀況,他們的內心也很渴望有一種調和的結果。儒、道、佛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三教的分合是貫穿近二千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一股重要的流,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遷產生巨大影響。從三教并立到三教合一,則有一個過程。元明間“三教合一”一詞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三教間關系已經具有內質的演化。五、中國傳統(tǒng)的道德修養(yǎng)和養(yǎng)生健身方法(一)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道德修養(yǎng)方法(二)傳統(tǒng)的養(yǎng)生和健身方法

(一)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道德修養(yǎng)方法1.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封建社會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在立身方面:懇切守信、勤勞節(jié)儉、中庸平和。在家庭方面: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愛。在社會方面:公忠、廉潔、仁政。這種道德人本主義,把道德實踐提到至高地位,極大地促進了人們重情操、講修養(yǎng)的自覺性。

2.傳統(tǒng)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1)一是強調倫理本位。在封建社會,父慈、子孝、婦從的家庭倫理觀念,是君仁、臣忠、民順的社會倫理觀念的縮影。三綱五常這種由國到家再到身的訓導,其層次由高到低、強調治國必先修身,從整體效應看待個體修養(yǎng)。而修齊治平這種由身到家再到國的訓導,其層次由低到高、強調修身才能治國,從個體修養(yǎng)求得整體效應。2.傳統(tǒng)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2)二是懷抱經世之志。以重政務為特征的經世思想,經過歷史積淀,轉化為普遍的社會心理。學問分子懷抱經世之志,以天下、國家為己任,有深厚的愛國激情和深厚的社會憂患意識,“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