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理性的批判和批判中的理性_第1頁
對理性的批判和批判中的理性_第2頁
對理性的批判和批判中的理性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理性的批判和批判中的理性一一哈耶克的理性觀摘要】以理性主義為中介,哈耶克將知識論和社會秩序分類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其理論的完整邏輯。但這種自生自發(fā)秩序理路作為一種整體理論時,卻對現(xiàn)實缺乏解釋力。如果否認漸進的秩序演進,大刀闊斧的拋棄傳統(tǒng),那么又難免陷入建構理性主義的深潭。也許,提高對哈耶克理論內部矛盾的敏感性,放寬看待問題的視界,會有助于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也有助于發(fā)現(xiàn)未來的路。【關鍵詞】理性;批判1.對理性的批判:兩種理性主義框架哈耶克關于理性的二元分立是建立在其無知觀的基礎之上的。在哈耶克看來,人類文明運行所賴以為基礎的諸多因素往往處于不可避免的無知狀態(tài)之下,個人知識的總和無力達至一種整合過的整體知識。所以,如蘇格拉底所說,我們需要承認自己的無知,承認我們在行動中存在一些“理性不及的因素”。正是從是否承認“理性不及〃因素的角度,哈耶克把理性主義分為兩種:進化論理性主義和構建論理性主義。首先在人性假設方面,構建論理性主義忽視人的無知,認為"單個個人都傾向于理性行動而且個人生而具有智識和善〃①,而進化論理性主義則關注人怎樣最佳的運用智識,以此將危害降至最小限度。從人的假設出發(fā),兩種理性主義得出形成文明制度的兩種不同理路。唯理主義傳統(tǒng)下的人既然“生而知之〃,那么就有能力根據(jù)審慎思考來型構文明,進化論理性主義者則明確指出,"文明乃是經由不斷試錯、日積月累而艱難獲致的結果,或者說它是經驗的總和?!á趦煞N理性主義最顯著的特征在于它們對傳統(tǒng)作用的不同認識。前者認為一切制度都產生于深思熟慮的理性設計,如果傳統(tǒng)經受不住理性的檢驗,就應當被否棄。后者強調傳統(tǒng)的形成有其自身內在的邏輯,即使不知道遵循傳統(tǒng)的原因和益處,我們仍然要尊重既定的傳統(tǒng)。甚至應當把對傳統(tǒng)的遵循本身視為一種價值,即哈耶克所說的“居間性目的”。顯而易見,從對兩種理性主義的詮釋來看,哈耶克對唯理主義保有否定的態(tài)度。唯理主義者傾向極端,堅持將笛卡兒原則適用于道德原則,即“只要我們對任何一種觀點哪怕還有一種理由去懷疑,我們就應當將它視作完全謬誤而加以拒絕和否棄”。這意味著對于難以證明真?zhèn)蔚臇|西,我們須一律抱以屏棄的態(tài)度,不論是經由歷史洗禮的傳統(tǒng)經驗,還是其他對我們有助益的事物。無疑,社會進步所必不可少的諸多積極因素會湮沒于這樣的原則覆蓋,社會也會在整齊劃一的原則切分中喪失活力。唯理主義者還熱衷于向壁虛構。他們常??浯罄硇缘淖饔茫鲝垙囊粋€美好的意圖出發(fā),通過對社會進行周全的規(guī)劃來建構一種烏托邦,以此實現(xiàn)遠大的社會理想。但實際上,美好的愿望往往不能落實,因為龐大而周全的社會規(guī)劃必然會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這勢必模糊了個人和社會的界限,從而導致對個人自由的侵損。而個人自由一旦喪失,又談何社會理想?唯理主義所缺乏的正是進化論理性主義所擁有的溫和與穩(wěn)健。以英國為代表的進化論理性主義傳統(tǒng),拋棄了對大而無當?shù)睦硐氲淖非?,轉而求諸于現(xiàn)實社會中點滴可現(xiàn)的細節(jié)。他們尊重傳統(tǒng),強調經驗,重視道德。既不幻想理論形態(tài)的無所不能,也不奢求全權似的建構。唯理主義與其相比,簡直是一種"致命的自負”,只會通向極權或專制。2.批判中的理性:一個核心區(qū)別概括的講,兩種理性主義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對理性限度的承認。唯理主義否認理性的限度,既不承認理性理解自身的局限,也不承認理性在認識社會方面的局限;進化論理性主義承認理性存在限度,主張對理性進行客觀清醒的認識和謹小慎微的運用。哈耶克對唯理主義的批判"無一旨在反對運用理性,所反對的只是對理性的濫用?!á鬯运睦硇杂^既不是一種非理性主義的理論,也不是一種貶低理性的理論,而是一種對唯理主義的合理批判。按照鄧正來先生的概括,理性的有限性表現(xiàn)在:一方面,個人理性在理解自身運做的能力方面有著一種邏輯上的局限,因為它永遠無法離開他自身而檢視它自身的運做。另一方面,由于個人理性無法脫離生成和發(fā)展它的傳統(tǒng)和社會,所以它在認識社會生活的作用方面也存在著極大的限度。④進化論理性主義的核心內核就在于既承認理性的這種限度,又不認為理性毫無作用。哈耶克指出,理性的作用首先可以用來尋求理性的確當限度,其次雖然不能完全依靠理性建構理想的社會,但卻可以用來完成某些重要的建設性使命。⑤唯理主義則恰恰相反,是一種對理性的抬高和濫用。其錯誤在于"漠視理性自身的能力邊界,認為人類理性可以囊括無限的知識并以此設計文明的制度〃⑥。哈耶克否定這種對理性全知全能的判斷,申明憑借理性重構人類文明乃是理性的僭妄,文明是在尊重既定傳統(tǒng)的基礎之上不斷試錯和點滴積累的結果。這種逐漸生成的文明就是哈耶克理論中一以貫之的"自生自發(fā)秩序”。在這種秩序之下,人們有效利用分散于不同人手中的知識,建立超過每個人智識范圍內的文明,將不可避免的無知降至最低限度。個人自由也正受益于這種溫和穩(wěn)健的秩序而得以保障,從而到達哈耶克理論的最終歸宿,即個人自由??傊?,從無知觀出發(fā),承認人非全知全能的進化論理性主義是必經之路。沿著有限理性這條理路,又必然會得出以"理性不及〃因素而形成的"自生自發(fā)秩序”。而正是自生自發(fā)的社會秩序,避免了"有識之士〃對理想社會的烏托邦似的建構性,從而使個人自由得以保全??梢哉f。相對于妄圖構建一切的唯理主義,進化論理主義是退一步海闊天空。3.反思正如理性本身存在限度一樣,哈耶克的理性觀當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限度。首先,在肯定二分法作用的基礎上,哈耶克對理性主義的分類夸大了概念范疇之間的差別,從而忽略了兩者間的重疊和融合。在事實層面上,純粹的建構主義和純粹的進化論理性主義都十分鮮見,大部分秩序的形成都難逃內外兩種因素的催生。一方面,社會的演進離不開原有傳統(tǒng)的積淀和發(fā)展,另一方面,人們作為社會的主體,其自身對文明發(fā)展的智識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舉例來說,英國是最為典型的進化論理性傳統(tǒng)的國家,但是沒有人可以肯定的說,英國這套社會秩序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沒有人為的理性建構成分。我們只能客觀的說,英國的秩序是在兩種因素的交互融合過程中逐漸生成的,只不過自然演進的味道更重些。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哈耶克的理論不過為我們認識世界提供一種有力的視角,而不能當作解決所有問題的濟世良藥。⑦其次,哈耶克一再強調,他所反對的不是理性本身,而是對理性的濫用。而避免濫用理性的有效途徑是把握理性的限度。那么究竟如何控制這個限度就成了最為關鍵卻最為棘手的問題。按照哈耶克的說法,控制限度本身就是一個運用理性的過程。如果太依賴理性就會蛻變成建構唯理主義,導致對理性的濫用,以至于產生極權主義的危險。相反,如果社會的發(fā)展缺乏人類理性建設作用,則有可能凍結人們熱愛自由和向往進步的感情源泉,滋生無政府主義的傾向。向前一步和向后一步都可能導致與本來意圖相反的結果。遺憾的是,哈耶克只能意識到這種限度的關鍵性,卻并沒有為究竟怎樣掌握限度指出一條明路。⑧最后,以理性主義為中介,哈耶克將知識論和社會秩序分類有機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其理論的完整邏輯。但這種自生自發(fā)秩序理路作為一種整體理論時,卻對現(xiàn)實缺乏解釋力。對于哈耶克理論的依托背景一一英美兩國,以進化論理性主義去解讀社會發(fā)展完全具有說服力。但套用于文化背景迥異的亞洲國家,尤其是中國時,這種理論的移植就產生了水土不服的現(xiàn)象。中國的現(xiàn)代化如果借鑒英美的進化論理性主義思路,以自生自發(fā)秩序的演進為目標,那么現(xiàn)代化就會淪為一種悲觀的宿命論調,前進的動力與熱情會一并喪失。如果否認漸進的秩序演進,大刀闊斧的拋棄傳統(tǒng),那么又難免陷入建構理性主義的深潭。也許,提高對哈耶克理論內部矛盾的敏感性,放寬看待問題的視界,會有助于正視我們自己的問題,也有助于發(fā)現(xiàn)未來的路。參考文獻[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版,第70頁。同上書,第68頁。[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第82頁。參見鄧正來:《自由主義社會理論一一解讀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9頁。[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卷),第80頁。但筆者認為哈耶克對理性第一個作用的論證不免帶有循環(huán)論證的色彩。張愛軍、唐哲:《個人自由的理性之維一一哈耶克自由思想研究》,《求索》,2007年2月。當然,對概念二分法質疑的本身,使筆者自己也陷入到邏輯怪圈之中。就像呼吁在私域和公域之間劃定界限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