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鐘茂森細講論語_第1頁
原創(chuàng)鐘茂森細講論語_第2頁
原創(chuàng)鐘茂森細講論語_第3頁
原創(chuàng)鐘茂森細講論語_第4頁
原創(chuàng)鐘茂森細講論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政刑為輔禮德為本朱熹,朱夫子最后小結(jié)中說到,“政者,為治之具。刑者,輔治之法。德禮則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禮之本也。此其相為終始,雖不可以偏廢,然政刑能使民遠罪而已,德禮之效,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當深探其本也”。這是勸告為政的領(lǐng)導,說“政者”,這政治、法治、制度,都是為政的工具,治國的工具?!靶陶摺?,就是刑法、法律,是輔助你的政治的這些方法,包括我們講的國家機器,輔助你的國家政治。德和禮是出治之本,它能夠幫助我們真正得到安定和諧的根本,這是講德和禮。而德和禮之間,德又是禮的本,剛才講到的,道德仁義禮。最根本的是道,大道無形,表現(xiàn)出相了,那就是德,德是禮的根本。政、刑、德、禮,要相輔相成,都不可以偏廢,不能夠偏于一邊。講政和刑,只能使人民百姓遠離罪惡。他怕犯法,怕制裁,所以他能遠罪而已,就是到此為止。它沒有辦法使人民去行善,只能是離惡而已?!暗露Y之效”,德和禮的效果,不僅可以幫人斷惡,”則有以使民日遷善而不自知”,還能夠往善的方向去發(fā)展,愈來愈善良,而且潛移默化,自己不知道都在進步。所以治國的人,不可以只是抓住枝末,什么是枝末?政和刑是枝末。應(yīng)當深探其本,要去探摸到根本,根本是德和禮。因此國家領(lǐng)導人現(xiàn)在提倡以德治國,這是抓住根本。怎么樣才能真正以德治國?必須要恢復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胡錦濤主席講,中華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家園,我們要回歸到這里來。蒲益大師說,“五霸雖駕言于德禮,總只政刑。帝王雖亦似用政刑,無非德禮”。五霸是指春秋五霸,雖然他們都揚言自己遵循德禮,但是都是用政和刑來治國。帝王是指文王、武王,這是圣王,他們雖然也好像用政和刑,但實際上都是輔助德禮,還是以德和禮來治國?!吧w德禮,從格物誠意中來,孟子所謂集義所生。政刑,徒賢智安排出來,孟子所謂義襲而取也?!钡潞投Y是從格物、致知、誠意這種修身當中得到的,也就是我們自性中性德的流露,那需要怎么樣?不斷的集合正義的行為,才能成圣,孟子說的“集義所生”,浩然之氣是集義所生,不是義襲而取的。義襲而取,“襲”就是偶然做一點,偶然做一點正義的行為,就僥幸取得,那不是真正的浩然之氣。政和刑是賢智,就是賢能的人、智慧的人,他們安排出來的,這些政治條文是他們定出來的,刑法也是他們定出來的,這是什么?只能夠幫助、輔助德禮,它不是集義所生,是義襲而取得的,僥幸而得到。也就是說,如果人民只是遵守政、刑,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德禮。第四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渴逯緦W童蒙漸開這一段根據(jù)皇侃和邢昺兩位學者的注疏,是說孔子隱圣同凡,勸人勤學。孔子是圣人,圣人在我們這個凡間,為我們示現(xiàn)學習的過程,修道的次第,讓我們常人也能夠?qū)W得到。假如他完全示現(xiàn)大圣,不用學就知道,生而知之,那我們就沒辦法學了。所以他在這里隱圣同凡,把他圣人這一面先掩蓋起來,示現(xiàn)出一個凡夫的樣子,是勸導我們要像他那樣,勤學不輟。這章是孔子自述他學習的、成就的過程。說“吾十有五”,十有五,“有”念又,就是十五歲。十五歲的時候,就有志于學了。朱子的《集注》里講,“古者十五而入大學,心之所之謂之志,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也。志乎此,則念念在此而為之不厭矣”,這是解釋十五有志于學。在古代,八歲上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它沒有中學,只有小學和大學。小學以學進退應(yīng)對、禮儀規(guī)范,學規(guī)矩為主。大學就要窮理,明白宇宙人生的道理,十五歲就是要入大學的階段。十五歲孔子有志于學,這個志叫“心之所之”,所之就是趣向,心趣向哪?這是講的志,志向。心趣向圣賢之道,這就是志于學,這個學就是《大學》的學,是大學之道。在《大學》里面講到的,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是講修身,到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大學之道??鬃邮鍤q就有這樣的志向,希望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真正成為圣人,幫助社會,幫助大眾一同明明德,止至善,使天下大同,世界和諧。既然發(fā)了這樣的志向,念念都在此,絕沒有退心,絕沒有厭足,這個不厭就是不滿足。李炳南老居士,我們尊稱他雪公,因為他的號是雪盧,雪盧老人,我們稱他雪公。雪公的《講要》里講,志于學就是一心趣向圣賢之學,就是專心求學的意思??鬃訌男【秃脤W,《史記?孔子世家》里講,“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百薅埂笔羌漓胨玫钠髅?,“俎”就是祭祀的時候放肉的那個幾案,那個小桌子;“豆”是盛干肉類食物的器皿,用于祭祀?!瓣悺笔菙[設(shè),擺設(shè)這些祭祀的禮器?!霸O(shè)禮容”就是學習這些祭祀的禮儀,學祭禮。就是他在童年的時候,他就很好學了,他不會像其他的孩子那樣去瘋玩,他是在玩,也是在學習這些禮儀。到了十五歲,這是成童的年齡,童年到了最終的階段,他的心志已經(jīng)很堅定、很明朗了,所以這時候,他真正立定志向,要求學,而且念念在茲,沒有退惰。我們看到孔子這樣做,要想想自己,要學圣學賢,第一個就是立志。問問自己,志立了沒有?如果志沒立,學也不可能有成就的。孔子之所以這一生能成就圣人,就是因為他早年就立志了,這個志向是真的,不是敷衍耳目的,也不是裝出來給人看的,內(nèi)心里真正生起這個志向。所以學習就很認真,很努力,很刻苦,學了多久?學了十五年,“三十而立”。三十而立學業(yè)有根到三十歲,就立了,立是什么意思?雪公引皇侃注疏講到,“立,謂所學經(jīng)業(yè)成立也”?!八鶎W經(jīng)業(yè)”,經(jīng)是經(jīng)典,業(yè)就是圣賢人的事業(yè),也就是道德學問,到了三十歲已經(jīng)成立了。這個立也就是講學有根底了,有力了。有了根有了力,就不為外力所動搖,就好像一棵大樹,在十五歲有志于學的時候,剛剛是小樹苗,這個時候還沒立起來,等他長到三十歲了,根深、枝干也粗了、硬了,禁得起外面風雨的考驗,這三十而立。我們簡單地講,他學成了,可以出山,畢業(yè)了。四十不惑權(quán)宜方便“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就入不惑之年。“不惑”,西漢的大儒孔安國注解說,就是不疑惑??装矅强鬃拥暮笠?,應(yīng)該是第十一世。說不惑就是不迷惑,沒有什么可疑惑,就是樣樣都明了了。雪公在《講要》里引用了程樹德的《論語集釋》里面的一段話,程樹德先生是近代的大儒,他的《論語集釋》非常的廣博。他講到,“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他問得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這個立的前提條件是不惑。你不疑惑了,你才能真正立,如果你心里還疑惑,那肯定會受外力動搖,怎么能說立?為什么這里講孔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立在不惑之先,而不在之后,這是什么原因?這個回答非常好,“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這出自于《論語》??鬃诱f,可以立,什么叫立?“立,守經(jīng)也”。立,就是他已經(jīng)找到了標準,標準是什么?經(jīng),經(jīng)是圣人的教誨,這是我們立身處世的行為標準,我們要守住這個標準,這叫立。不管在什么情況下,都不違背這個標準,這才守得住,才能立得起來,這叫立?!安换?,達權(quán)也”,達權(quán)就是遇事能夠行權(quán),善巧方便,在這樣的境界當中就比立要高,立是什么?雪公解釋說,“可則可,不可則不可”。這很講原則的,可以做的就做,不可以做的就不能做,有個硬性的標準。但是達權(quán)是“無可,無不可”他沒有那個執(zhí)著,沒有一個成見,能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這是行權(quán)方便,就比立的境界要高,所以夫子講“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你跟一個人相處,這個人他能夠講究原則很好,但是未必你跟他相處的時候,他能夠做到行權(quán)方便,不知權(quán)變之道,這就不能稱為不惑。所以夫子講他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在不惑之前。行權(quán)方便的前提是他要能立,如果沒有立他就在行權(quán)方便,根基不穩(wěn),他就學隨緣,這就不是隨緣不變了,他是隨緣隨著變,他沒有根基,這就是古德講的,“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他這行權(quán)方便變成下流了,變成禍害了,為什么?因為他沒立。所以立是前提,是基礎(chǔ)。五十知天不負大道到了五十歲,“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根據(jù)劉寶楠先生的《論語正義》,他引漢朝董仲舒的話說,“天令之謂命”,天令就是天的命令,天命就是天的命令。五十歲就知道天的命令,什么叫天的命令?劉寶楠在《正義》里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知道天命的人,知道自己是天所委派下來,不是無緣無故在這凡間出生的,“虛生”是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夫子到五十歲,他知道自己來這世間,到底是要做什么事業(yè)。那我們現(xiàn)在都明了,夫子來這世間就是“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那他真正做到了。所以后人稱為,“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就好像我們?nèi)祟惖囊槐K明燈一樣,照亮了我們的漫漫長夜,讓我們懂得是非邪正的標準,懂得學圣學賢。劉寶楠先生講,“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圣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辭也”。大意是講,孔子出生在周朝末年,周朝衰落,圣賢已經(jīng)很久沒有出世。周朝初年的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賢,到了末年沒有圣賢出世,孔子在這時候出世,所以他是有使命的。到了他五十歲的時候,他得到《易經(jīng)》,學《易經(jīng)》,知道天命。他自己非常謙虛,說“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沒有大的過失,這是謙虛。實際上是,他完全懂得自己來這世間做什么。天為什么要生孔子?為什么要賦予孔子這樣的使命?孔子知道,孔子也能真正不辜負天之所生,天之所命。所以他講五十知天命,他講的不為過。這個天命,立之于己,受之于天,這講得很好。首先我們自己要懂得立命,你才能受天命,這不是宿命論。我們看到這里,覺得孔子他有天命,我們沒有天命,那是錯的。為什么孔子能受天命?因為他自己能立命,他真正有志于圣賢,有志于將圣賢的教育傳播到天下,他以此為使命,就是自己立命。然后天命就降臨到他身上,所以天哪有意思?天不會有一個意思說我選擇一個人,賦予他天命,沒有。上天真是無私的,沒有念頭的,沒有思想。我們真正立志感格上天,所以圣人不敢推辭這個天命,也就是說,他勇于擔當。我們試問一下自己,我知天命否?我們的恩師凈老,他告訴我們,他在十四歲的時候就想到,“我來這個世間是干什么來的?”他就有這樣的一個想法,就在思索人生,人生的意義在哪里?我們這一生短短幾十年要做什么?古人講,替天行道。我們要將圣賢之道發(fā)揚光大,這是我們的使命。我們?nèi)绻嬲l(fā)起這樣的心,有這種志向,那恭喜你了。你也跟孔子一樣,你也立志了,你也必定有一天,你知天命。這是孔子跟我們講,他自己的境界在不斷提升,實際上是在鼓勵我們,要我們自己直下承當。不能說這是孔子的事情,跟自己無關(guān),那就枉費了夫子的苦心。雪公講,“孔子學《易》,乃知天命。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圣言,以求知之”??鬃訉W《易經(jīng)》,所以他知道天命,那我們呢?今天聽到這個天命,天命就是宋朝張載說的,“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天命。我們現(xiàn)在聽到了,聞天命了,但是還沒有知天命。為什么說沒知?因為沒真干。真知了就真干,一定是知行合一的,沒有行就還是沒有知,那怎么辦?那就要老老實實向圣賢學習。首先信賴圣賢的教誨,信賴圣賢,然后慢慢慢慢的我們也覺悟,總有一天我們也達到知天命。真正知天命的人,那真的叫做替天行道。六十耳順反聞自性孔子到六十歲,“六十耳順”。鄭康成的注解說,“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什么叫耳順?耳朵是聽言語的,聽到人講話,就從他的言語當中,了知他說話的意思,乃至內(nèi)心深處他的想法,都能明了?;寿┑淖⑹枰彩峭瑯拥恼f法,”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于耳,故曰耳順也”?!暗勂溲浴保褪且宦牭絼e人的話語,馬上就能解了里面細微的意思,你真的叫知言了,知言就能知人。所以“所聞不逆于耳”,這個耳朵真正叫聰了,聰明了,一接觸到言語就能明了。耳這個器官叫耳根,是能聞,能聞跟所聞,不相逆反,這叫耳順,就是耳根順了。這個順,意思很深,不是說你只是順著那個聲音,所聞的是聲音,順什么?是順自己的自性。如果是追尋著所聞的聲音,就跑到外面去了,這就不叫順,這叫逆,為什么?逆著自己的自性,自性不在外面。順自性,這才叫耳順。所以要返聞聞自性,這叫耳順了。底下我們會引佛經(jīng),《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的經(jīng)文來詮釋,大家就更加明了,什么叫耳順,耳順就是耳根圓通。朱子解釋說,“聲入心通,無所違逆,知之之至,不思而得也”。這里講的耳順是用耳根來代表,其實人有六根,就是六種器官,眼耳鼻舌身意,六種器官都能感知。這里舉耳根為例子,其他五根,也就可以推論而知了。講到耳根,耳對聲,耳是聽聲的,聲入耳,心就通了,這是耳的功能通達了,能通順自己跟他人的心里,是一聽到就通,“無所違逆”,就是功能沒有障礙了,全通了。聽到別人講話,立即知道他的心理,這是“知之之至”,就是我們感知的能力到了極點。到了這樣的境界,不思而得,思是念頭,不用起心動念,能夠一接觸就明了,這叫不思而得,這是耳根能聞的功能沒有障礙了。那么耳根如是,六根都如是,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一接觸就能明了,夫子到六十歲就有這樣的境界了。七十從心不勉而中到了七十歲,“從心所欲,不逾矩”,“從”當隨字講,也就是隨心所欲,這個矩,當法度講,也是隨心所欲,不管做什么事,都不逾越法度,不違反規(guī)矩。朱子講,“隨其心之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也”。隨心所欲,不管做什么都沒有逾越法度,這叫安。這個安就是《大學》里講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夫子到七十歲達到這個境界了。但后面還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那就沒有說下去了。夫子證明,他上面還有境界,可惜夫子只到七十三歲就逝世了,假如還有個八十、九十歲,他后面境界全通達。但是能夠做到,“安而行之,不勉而中”,這已經(jīng)是相當了不起了,這是什么?自然合法度,不起心不動念,都不離乎道,這叫任運自然。不勉而中,就是沒有絲毫的勉強,沒有絲毫的造作,不起心不動念,自然中道,中庸他真正得到。這個中,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叫中,也就是沒有起心、沒有動念。本心宛然從學而得朱子引程子的解釋做一個小結(jié),“程子曰:孔子生而知之也,言亦由學而至,所以勉進后人也”。其實孔子是圣人,他實際上是生而知之,雖然他自己謙虛,說自己是學而知之,不是生而知之,但是實際上他也是示現(xiàn)。示現(xiàn)什么?由學而至,他要學,所以有這樣的一個次第。先是志于學,立志,然后立定根基了,然后到不惑,然后知天命,然后耳順,最后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示現(xiàn)這個過程是勉勵我們后進的學人,讓我們知道一個求學成就的過程。程子講“立,能自立于斯道也”,這是立定在圣賢之道上面。“不惑,則無所疑矣”,他沒有任何疑惑。不僅對自己所志向的這個圣賢之道沒有疑惑,乃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種種狀況,他都能夠知道如何去處理,就是行權(quán)方便,這是不惑。“知天命,窮理盡性也”,他能夠通達天理了,能夠盡一切事物之性?!岸槪劷酝ㄒ病?,他不僅是知,他現(xiàn)在是通了,通達無礙,宇宙萬物一切理全通達。到了七十歲是“從心所欲,不逾矩,則不勉而中矣”,那是完全自然,沒有絲毫起心動念造作,而都能夠行中道,都不逾矩。朱子又引胡氏,南宋初年的學者,叫胡寅,字明仲,"胡氏日:圣人之教亦多術(shù),然其要使人不失其本心而已。欲得此心者,惟志乎圣人所示之學,循其序而進焉。至于一疵不存、萬理明盡之后,則其日用之間,本心瑩然,隨所意欲,莫非至理”。這也是給我們做一個小結(jié),說圣人的教化方法很多,但是都是使我們能不失本心。要知道,人本來就是圣人,我們的本心跟圣人本心相同,“人之初,性本善”,性本覺。證得這個本心,就是圣人。但是現(xiàn)在是凡人,本心也沒有失掉,只是我們沒有覺悟到,所以學就是覺的過程,目標就是證得本心。欲證得本心,必須先立志,圣人是過來人,他給我們指出的道路,我們立志要走下去,這叫學圣,循序漸進。不斷的學,就是不斷的覺,也就是一點一點將本心恢復。本心宛然安在,它本來就存在,它上面有很多灰塵,就像一個明珠,現(xiàn)在很多灰塵包裹著,我們非得把灰塵全部都洗干凈了,本心這個明珠才真正放大光明。所以我們學的過程就是去除這些灰塵,這些灰塵代表煩惱、習氣。一點一點的去除,一直到最后,一點瑕疵、一點灰塵都不存在了,本心全體現(xiàn)前,那么就能做到萬理明盡,通達一切道理,這叫窮理了。那真正是叫做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這是圣人。在日用之間,完全是本心這個自性性德起用,所以都能夠做到隨心所欲,都符合規(guī)矩,規(guī)矩就是性德的作用?!坝衷?,就是胡氏又講到,“圣人言此,一以示學者當優(yōu)游涵泳,不可躐等而進;二以示學者當日就月將,不可半途而廢也”。孔夫子為我們講出他這一生成就的過程。一個方面是指示給我們后學,要“優(yōu)游涵泳”,優(yōu)游是從容消化圣人的教誨,這得慢慢來,不能急。涵泳是深入的去領(lǐng)會,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我們有耐心。不可躐等而進,躐等是越級,你想跳級、冒進,這是不可以,這是好高騖遠,所以要腳踏實地,一步步的前進。第二方面,也是指示我們學者,應(yīng)當日就月將,這是講日日要努力,月月要進步,日新又新,天天要去干,天天進步,不可以半途而廢,要有恒心。雪公引程樹德先生《論語集釋》當中講到,這也是程樹德先生引用明儒,明朝的大儒顧憲成的講義,說“這章書,是夫子一生年譜,亦是千古作圣妙訣”,這個話講得好。這一章是孔夫子自述,也是他整個求學的年譜了。一生在學圣人的這個過程,成圣的階梯,”是千古作圣妙訣”。凡是要做圣人,不管是古人還是今人,都需要經(jīng)歷的過程。難得夫子把這個經(jīng)驗供養(yǎng)給我們,省了我們很多的探索,我們再走這條路,我們也就知道目標,知道方向,也知道每一種境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心里就踏實了。這個作圣的階梯,夫子是示現(xiàn)他七十歲走過來的,實在講,這大概是一個平均的過程,有的人要快一些,有的人要慢一些。夫子是隱圣作凡,給我們示現(xiàn)一個平常人經(jīng)過的一個過程,他能做到,我們也一定做到。如果我們很努力的去做,我們甚至會快過他,超過他。我們來看蒲益大師注解,說“只一學字到底。學者,覺也”。夫子十五歲有志于學,圣賢之道就是一個學字。所以整個圣賢之道歸納起來,用一個字來講,就是學。學是什么意思?不斷的覺悟。我們的本心本來是覺悟的,這叫本覺,但是現(xiàn)在不覺了,不覺是因為有障礙,什么是障礙?有妄想分別執(zhí)著,這是障礙。打個比方講,好像一個人身上穿著無價的寶衣,都是金銀珠寶所裝飾的衣服,外面套著一件很邋遢的、乞丐的衣服,他自己不知道自己身上穿的是寶衣,這個寶衣就是本覺。現(xiàn)在不知道是什么樣?他不覺,雖然不覺它沒有障礙本覺,本覺本有。他自己不知道,他就以為自己是個窮漢,一個乞丐,到處要飯,不知道身上全是寶。什么時候你發(fā)起一念覺的心,要恢復本來的面目,這是覺悟,這叫始覺。始覺合本覺,這就是學。蒲益大師講,“念念背塵合覺,謂之志”。夫子十五有志于學,他念念不移,就是背塵合覺。塵就好像塵土,把本心這個珍珠給覆蓋了,好像身上穿的這邋遢的衣服,把寶衣給覆蓋住,現(xiàn)在背塵合覺,就是把你的那件邋遢衣服脫掉,恢復你本來有的寶衣,這是背塵合覺,這是始覺合本覺。念念都始覺合本覺,這是有志,孔子十五歲就開始。覺什么?“覺不被迷情所動,謂之立”。三十而立,他就做到不被迷情所動,他不動搖。什么是迷情?自私自利,名聞利養(yǎng),五欲六塵,貪瞋癡慢,這都是迷情。他不起這些煩惱了,他就立了。外不受誘惑,內(nèi)不動迷情。“覺能破微細疑網(wǎng),謂之不惑”,再進一步,他就能破微細的疑網(wǎng),這個疑心像網(wǎng)一樣把人籠住,現(xiàn)在他能破掉了,一切法都不疑惑。“覺能透真妄關(guān)頭,謂之知天命”,再進一步,真妄關(guān)頭他突破,他能夠返妄歸真,那真的是見得本性,這是知天命。“覺六根皆如來藏,謂之耳順”,六根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的身體里有如來藏,如來藏是什么?我們的真如自性,自性遍一切處,當然在我們六根當中,也就是六根都通達,通達什么?通達自性,這是耳順。“覺六識皆如來藏,謂之從心所欲不逾矩。此是得心自在”,這個六識,是六根里頭的妄想分別執(zhí)著。譬如說眼,見到外面的境界,就是色,眼見色就起了眼識,起了分別執(zhí)著,落了一個印象。這些妄想分別執(zhí)著本來沒有的,這是妄,但是妄有真??鬃拥狡呤畾q他就明了了,妄里頭原來有真。真妄不二,全妄即真,所以這個時候,他從心所欲不逾矩。在妄境當中,他不離真,他得到心自在。心自在再往上還有一層,叫法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須至八十九十,始可幾之”,孔子沒達到法自在,要得到法自在,那要到八十、九十,才可能得到,但是很可惜孔子沒有這個壽命。什么叫法自在?完全到了無心,一切妄想都斷掉了,不起心不動念,真正能夠像觀世音菩薩那樣,隨眾生心,應(yīng)所知量。眾生應(yīng)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現(xiàn)什么身而為說法。至于現(xiàn)什么身,完全是在眾生,眾生有感,他就有應(yīng),這是完全自在了,法自在??鬃舆€沒證得這個境界,所以他在《論語》中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這是講他不敢自稱為圣人,也不敢稱自己是仁人。“此孔子之真語實語。若作謙詞解釋,冤卻大圣一生苦心”??鬃硬桓易苑Q為圣和仁,不是自謙而已,這是他的真實語,他明了這個境界,他還沒到達。真正圣與仁,是得法自在。如果我們只把它做謙詞解釋,這就冤枉了大圣一生苦心。大圣一生給我們示現(xiàn)的是修學的次第。他讓我們不能夠只以他為最高的境界,他希望我們超越,這是他的苦心。蒲益大師講,“返聞聞自性,初須入流亡所,名之為逆。逆極而順,故名耳順,即聞所聞盡,分得耳門圓照三昧也”。這是講到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他第一個層次是返聞聞自性。一開始是入流亡所的境界,什么叫入流亡所?入法性流,怎么入?返聞就入。耳根不攀外面的聲,而返過來去聞自性,這是入流。亡所就是忘了所聞的聲音,就像孔子聽韶樂,三月不知肉味,他忘了舌根所嘗的味道,他忘了。耳根如果忘了聲音就是亡所,把這個所忘掉,經(jīng)過把這個聲音忘了之后,動的相沒有了,產(chǎn)生靜的相。靜的相現(xiàn)前了,又要把靜相放下。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才到聞所聞盡。聞就是能聞,能聞所聞都盡,都沒有了,這才稱為耳順,也叫耳門圓照三昧,這個境界是覺了。這個覺,佛門里面稱為阿羅漢,《華嚴經(jīng)》里面稱為七信位菩薩。到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在《楞嚴經(jīng)》里,是把能聞所聞都盡了,就覺了。能覺所覺,這又是一個能所,也空了,這才得心自在。那么底下還有,空所空滅,能空和所空,你覺空了,就有一對能空所空,空的境界現(xiàn)前了,把空也滅了,這才證得法空。證得法空,這就是如來境界。但是,能滅所滅又是一個結(jié),把能滅所滅又滅了,叫生滅既滅,寂滅現(xiàn)前,這個時候才圓滿證得自性。所以蒲益大師這里判定,夫子的境界已經(jīng)是很高了,但是我們絕不能夠以為這是最終,還有再上的境界,這個《楞嚴經(jīng)》里面就講得很清楚。其實這一章是講到孔子為我們示現(xiàn)一生成就圣道的次第。這一章非常的重要,為我們指示出如何成圣成賢的過程。古人稱這章“是夫子一生年譜,千古作圣妙訣”,所以這章對我們非常有指導的意義。我們昨天花了整整一個小時,只是很粗淺地把它分析出來,這里面的境界非常的微細,深廣,一個小時還不夠,我們這里的同學覺得還不夠味道,所以要求我今天再花多一點時間,把這一章里面的圣賢境界細細地說明。我們了解這個境界有很大的好處,可以細細地領(lǐng)會,消化。知道我們走這條路,每一個階段是什么樣的過程,什么樣的境界,心里有個數(shù),走起來也比較踏實。另外,也知道境界高遠,不可以得少為足,不可以半途而廢,要加工用行,早日成就。所以我們今天再花多一些時間,來給大家分享。我們結(jié)合蒲益大師的《點睛》注解,并且引用佛門的《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對照地來說明,那我們就更加的明了。這一章我們先念一念。【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科岩嫘陆馐ベt次第這里為我們講了夫子這一生的過程。蒲益大師說,“只一學字到底”,就是一個學字,成圣之道就是學?!皩W者,覺也。念念背塵合覺,謂之志。覺不被迷情所動,謂之立。覺能破微細疑網(wǎng),謂之不惑。覺能透真妄關(guān)頭,謂之知天命。覺六根皆如來藏,謂之耳順。覺六識皆如來藏,謂之從心所欲不逾矩,此是得心自在。若欲得法自在,須至八十九十,始可幾之。故云,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此孔子之真語實語,若作謙詞解釋,冤卻大圣一生苦心。返聞聞自性,初須入流亡所,名之為逆。逆極而順,故名耳順,即聞所聞盡,分得耳門圓照三昧也”。這是蒲益大師對此章的注解,注解得相當精辟。他為我們,把每一個階段的境界都點出來了,十五有志于學,這個志就是念念背塵合覺。本覺,我們本有,昨天我們說了,正如一個人身穿無價寶衣,可是現(xiàn)在自己不知道,外面套上一件很邋遢的乞丐的衣服,就以為自己是個窮漢。什么時候突然覺悟了,這叫始覺,始覺合本覺,這叫學。念念都始覺合本覺,背塵合覺。塵是比喻我們的煩惱習氣,本來沒有的,現(xiàn)在產(chǎn)生了,蓋住了我們的本覺。我們的本覺像一個如意寶珠被覆蓋,光明顯現(xiàn)不出來,我們現(xiàn)在要把那些灰塵擦掉,這叫背塵。合本覺,跟本覺合起來,這是覺悟,這是立志。什么時候完全恢復本覺了,就是究竟覺。究竟覺,我們的本心完全顯露出來,那我們就成就大圣??鬃印叭ⅰ保⑹鞘裁??不被迷情所動,一切的煩惱,情執(zhí)都叫迷情。這個迷情是動相,它會把我們的心拉跑掉。孟子說“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我們的心放出去之后,在迷妄的境界里染著,就產(chǎn)生迷情,現(xiàn)在把它拉回來,不為外面這些境界所動搖。自己心里不動迷情,不生妄想執(zhí)著,那么這是有根,有力,就能立起來。要到這個境界才可以出山,才能夠去面對外面的花花世界。如果還會為境界所動搖,那么這就不能夠出山,老師不能放你走,你沒學成。所以孔子到三十歲學成了,可以去歷事了,涉事。到四十歲,到不惑之年,不惑是沒有疑惑,能破微細疑網(wǎng),微細的疑惑都破掉了,也就是沒有絲毫的疑惑,不疑惑什么?對宇宙人生真相沒有疑惑,完全能明了,這是真正覺悟。覺悟之后,功夫要向上,叫悟后起修。修什么?能透真妄關(guān)頭,突破真妄關(guān)頭,認識“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僅動的相是虛妄,靜的相也是虛妄。三十歲的時候,不被迷情所動,那是不為動相所迷。譬如眼睛見到外面的色相,見到好的,你不會生貪愛心;見到壞的,你不會生憎惡心,就不被它所動。耳朵聽到美妙的音樂,不會貪愛;不好聽的聲音,也不會討厭;聽到別人贊嘆你,你不會得意洋洋;聽到別人毀謗你,你也不會起瞋恚心,這是不為迷情所動,這些外面的相都是動相。等到把動相舍掉了,靜的境界現(xiàn)前。靜的境界現(xiàn)前,也不能為它所動,也不能生貪愛。這里頭很微細,如果在靜的境界里動了心,生染著了,那就墮入了微細疑網(wǎng)當中。從這里要突破,你才能夠透真妄關(guān)頭,動靜二相都是虛妄,都放下,你才能入真,這叫知天命,你的覺悟?qū)哟斡痔岣吡恕T龠M一步覺悟到六根皆如來藏,這是耳順。我們的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六種感覺器官。眼能見色,耳能聽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觸物,意能思法。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面對著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塵,我們凡人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時候,一定會起妄想分別執(zhí)著。譬如眼見色,就判斷它是美的、是丑的,這是分別。對美的起貪愛,對丑的起厭惡,那就是執(zhí)著,愛憎之心起來了。所以六根接觸到六塵,就起這些妄想分別執(zhí)著。現(xiàn)在明了了,六根里面有如來藏,如來藏是什么?就是我們的真如本性,就藏在我們六根當中?,F(xiàn)在它沒有起作用,所以不叫如來,叫如來藏,藏是含藏,藏在里面它不顯作用。怎么才能夠讓這個如來起作用?讓我們的真如本性恢復出來?當我們用六根的時候,用它是可以,不要起妄想分別執(zhí)著。也就是用六根中的根性,這個性就是如來,就是真如本性。譬如我們的眼睛見到外面的色塵,看到之后就看得清清楚楚,這是第一念??墒浅H笋R上起第二念,“這是什么東西”?譬如說我這本《論語》,我一看到它,這第一念里沒有分別執(zhí)著,看得很清楚??墒堑诙?,“這是一本書”。“這本書是《論語》”,這就是分別了?!斑@本書印得不錯,很好”,這又是分別了?!耙驗樗芎?,我很喜歡它”,這是執(zhí)著。所以馬上就起妄想分別執(zhí)著,那個速度非??臁5谝荒顒偲?,馬上第二念、第三念就起來了,念念相續(xù)的就是分別執(zhí)著。因此如來藏性就顯不出來,是被你的分別執(zhí)著給擋住了,給覆蓋了?,F(xiàn)在你覺悟,覺悟之后,六根接觸外面的境界之后,不起分別執(zhí)著。你明了了,六根中原來有真如本性,只要不起妄想分別執(zhí)著,就能用這個六根中的根性。剛才用眼來做比喻,那耳也是一樣。孔老夫子,他六根當中挑出耳這一根,他說耳順,也就是耳聞聲的時候,聲音聽得清清楚楚,不起分別執(zhí)著,更不會起貪染、憎惡的心,這是耳順。順什么?順你的真如自性,真如自性也叫法性。順法性,不順妄想分別執(zhí)著。順著妄想分別執(zhí)著,那叫逆法性?,F(xiàn)在順了,叫耳順。境界再往上提升,“覺六識皆如來藏,謂之從心所欲不逾矩”。六根接觸到外面的六塵,就會起六識,六識是什么?就是妄想分別執(zhí)著。眼見色就產(chǎn)生眼識,耳聞聲就產(chǎn)生耳識。眼耳鼻舌身意都產(chǎn)生識,這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