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當代西方政治思潮
張敏jackycheung49@163.com課程相關事項關于考勤問題2關于考試問題1本課程的主要目的和落腳點3“有報天天讀”4“現實王國背后是觀念王國”(舉例:中國現代化三階段、外科手術、物理測試、美國故事、“信心比黃金還重要”、刑法主觀要件等)張敏第一講緒論研究范式與方法第一節(jié)研究的對象、范圍和意義一、什么是政治?社會內部那些以社會共同體的公共權威為核心的權力關系的總和。(1)所謂“權力關系”,是以強制力為后盾的命令與服從(韋伯:合法暴力。合法性:心理認同、自愿服從)的關系。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結成各種關系:倫理、宗教、法律、經濟、政治關系等,這些關系把人們聯(lián)結為一個社會整體。而政治關系的特點在于強制性,是一種權力關系。(2)權力是社會組織的粘合劑。①人類是社會動物、政治動物(亞里士多德),必須過群居生活,人又是不完美的、有缺陷的(“介于其間”:介于神和動物之間),這就必然產生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整體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是政治學的主題。假如人都如魯賓遜一樣孤獨生活,或如天使般共同生活,權力就沒有必要。政治是群體生活的需要,是對人類缺陷的補償。(人→類[社會性]→共同體[組織]→管理、整合→權力→統(tǒng)治→“政治乃人類之命運”)
②與人的需求和欲望相比,社會可供分配的有價值事物必然匱乏。所以必須進行“權威性分配”(戴維·伊斯頓:政治是對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3)所以,人類與政治有不解之緣,盡管有人喜歡有人討厭,但人類總是離不開政治。(4)并非所有的權力關系都是政治。強盜團伙、黑社會(“盜亦有道”)等內部有權力關系,但不是政治。這種權力關系必須以“社會共同體”的公共權威為核心,在有國家存在的社會里,就是國家權力。這樣,政治強制性具有合法性特點。二、政治思想:人類對于政治現象的認識、對于政治問題的主張和觀點。(1)政治現象紛繁復雜,其核心是國家(合法性權力)。所有其它政治現象無不以某種方式與國家發(fā)聯(lián)系。故,抓住國家問題,就抓住了政治問題的核心。①思想史傳統(tǒng):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創(chuàng)立了政治學,《政治學》是專門研究城邦問題的著作,它涵蓋了城邦生活的各個方面。Polis(“城邦”)是古代State(“國家”)的一種特殊形式,譯為Polis-State(“城邦國家”),所以城邦學就是國家學。Aristotle即把Politics(“政治學”)理解為“國家學”。西方的PoliticalThinker直到戰(zhàn)前都把國家作為政治學研究中心。(亞氏:Politics治理城邦的理論與技術)②語源學:西方主要語言中,Politics都由Polis衍生而來。如:英文:Politics;法文:Politique;德文:Politik。所以,政治思想主要以國家為核心??珊喗莸貧w結為關于國家的思想。(2)PoliticalThought是人們關于如何認識國家、組織國家、管理國家的觀點主張和理論體系。①認識國家:對國家的一般看法。如國家的起源、本質、職能、前途等。屬于對歷史和現實中國家的理性思考和解釋。起源:需要、分工、征服、契約、階級斗爭;真實的或邏輯的起源。本質:至善、權力、社會服務機構、階級壓迫的工具。職能:公共幸福、社會秩序、人權保障、階級壓迫;世俗幸福。
前途:循環(huán)、永恒、消亡。對國家起源的不同解釋決定了國家學說的基本傾向:ModernLiberalism:naturalsituation----socialcontract----civilsocietyMarx:classstate----classstruggle----classdictatorshipAncientChina:Chaos----sage----monarchy----subjectsorder②組織國家:依據什么原則組織國家,把國家組織成什么樣子?首先,是Power和Right在社會各集團間的分配,決定每個人和每個集團在國家權力體系中的地位。(馬克思所謂“國體”)其次,國家權力的組織形式(“政體”)。A.統(tǒng)治集團內部各階層、集團、個人與國家權力的關系:democracy、aristocracy、Monarchy。B.StatePower的劃分和歸屬、國家各權力機構的組織方式、職能和相互關系(橫向:立法、行政、司法三權關系),集權與分權(縱向:中央與地方關系)。C.StatePower的性質、范圍(權力有限),個人的RightandDuty。D.中央政權與地方政權及各種社會團體、組織的關系。Federalism、Sovereignty、Pluralism。E.其它一些相關制度,如司法制度,文官制度等。③管理國家:如何有效地運用權力以實現政治目標的統(tǒng)治手段、方法、"治國之術”。包括:如何保障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國家法律政策如何制定和貫徹執(zhí)行。官吏的培養(yǎng)、選拔和監(jiān)督。法治還是人治;政治家和公民的政治行為;統(tǒng)治者的藝術或權術;有時,思想家把教育、文藝、倫理都作為政治手段,賦予其政治意義。中國古代:重在治國之道:仁政、禮治、法治、無為而治。西方:古代、近代重制度(政治大智慧:牟宗三所謂由治道轉出政道)、體制。三、政治思想史:人類政治思想發(fā)展史。政治思想史可分為二個線索(或要素):(1)對政治現象的客觀描述、解釋和分析(事實判斷)
A.事實描述。如Aristotle對158個城邦的描述,馬基雅維利論述“君主論”“實際怎樣”。B.解釋含義和因果分析。某國家政府是什么人統(tǒng)治,為何會如此。(2)價值判斷或選擇。“理想國”、“烏托邦”、“理性王國”。
Value,有關值得希求的或美好事物的概念,或值得希求的或美好的事物本身(道德和美學標準)其中(1)因答是“是什么”和“為什么”的問題,屬于認識史范圍。人類對政治現象的認識,也同對其它自然和社會現象的認識一樣,有一個發(fā)展過程。政治思想史從歷史角度研究人類政治思想發(fā)展,描述其發(fā)展脈絡和發(fā)現其內在聯(lián)系。政治思想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原因:A.政治本身在變。城邦-帝國-民族國家-民族國家解體;公民國家-貴族國家-資產階級國家-全民國家。B、研究方法在更新,現代定量分析。現代對人的政治心理、甚至深層心理的探討。C.研究者的觀念在不斷更新。但上述對政治的認識受人固有價值觀的影響。所以,(2)回答“應該怎樣”的問題,屬人類道德進化史范疇。在任何時代,個人的主觀偏好、人類的價值觀念都充滿矛盾對立、沖突,從而導致政治斗爭和變革。例如,60年代黑人對種族隔離的不滿:奴隸-廢奴-公開的不平等-隔離但平等-取消隔離的平等-實際社會政治經濟地位的平等。又如,婦女對性別歧視不滿:Mrs.Miss.Ms.Chairperson.ladyfirst。西點軍校拒招女生。參政:現進核心決策圈(賴斯),下一步總統(tǒng)(希拉里)。一個人或一個集團所持的一組相關的價值稱“價值系統(tǒng)”。在思想家那里,表現為“理想國”的思想?!袄硐雵?、“烏托邦”、“千年王國”、“理想王國”、“共產主義”等理想國是人類對現實不滿(中性)的反應,對現實的思考導出不滿,(現實與理想的張力)這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政治思想史是人類對政治現象的認識和政治價值觀念的發(fā)展史,是歷史學和政治學交叉的學科。四、研究意義有位歷史學家打比方: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它的血肉,而思想文化是它的靈魂。這告訴我們,要了解掌握活生生的、生動的歷史,就要了解歷史上的思想文化。同時,與其它動物不同,思想、理性是人的存在方式(笛卡爾“我思故我在”),人是按自己的想法去活動、去創(chuàng)造歷史的,所有的人類活動和創(chuàng)造物都有人的主觀意識的痕跡。歷史上的政治斗爭、政治活動、政治制度,都是人們在一定政治思想的指導下從事或建立的。因此,不了解某個時代人們的政治思想,就難以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政治活動以及建立的政治制度。思想家沒有政治家和將軍的強制性物質權力,只有筆(述而不作者,只有口)怎樣影響歷史?思想觀念的變化往往成為社會變革的先導,而思想家則是人類靈魂的導師,政治思想家是超級政治家。
★思想家發(fā)生作用的途徑:思想家的著作(元典)(源)→解釋、研究性著作(經與傳)→大眾傳播(媒介)→普通受眾(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在上述過程中,(1)出現折射、遞減、衰變、信息失真(內部流變);(2)形成一種輿論、文化氛圍、文化環(huán)境,積淀為民族心理、性格、氣質、價值、態(tài)度,融入民族的精神血液,形成精神的遺傳(外化)?!锶N類型的思想家:(1)宗教氣質
各大宗教的創(chuàng)始人,有對人生命運的終極關懷。他們往往有著獨特的人生經歷、心靈體驗,從而對宇宙和人生產生獨到的理解,并據此創(chuàng)立了他們的教義。
他們創(chuàng)立教派,成為教主或神,其思想為信徒所信仰,人們根據其教導去生活(“宗教就是對生活的理解和根據這種理解去生活”),它可以統(tǒng)治一個民族或許多民族一個時代,甚至上千年。(基督教二千多年,佛教更長)。
世界上各種文化多是由某種宗教孕育出來的,也就是建立在某一種宗教思想家思考的基礎上的。(2)學者型
其知識淵博,思想深刻。服膺其學說并按他們開拓的方向繼續(xù)理性探索的人形成一個學派,使其思想得以延續(xù)發(fā)展,并傳播到社會。以知識理性和邏輯的力量征服人,其淵博深刻,具有說服力。(3)實踐型思想家
闡述一套理論,并將其付諸實踐,體現于政治運動和制度中(杰斐遜,甘地)。
人格力量與理性力量結合,理論與實踐雙重影響?!锼枷爰遗c時代關系的三種類型:(1)總結了一個時代:當一種文明臻于成熟,或一個輝煌的時代即將逝去,遲到的思想家對它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和升華。這種思想家容易被人視為不視時務,思想守舊,但他們的使命是將一種文明的成果以理論形態(tài)留傳后世,并因此而獲得永恒的生命。(2)指導了一個時代:他們站在時代浪峰的前頭,指點著時代的走向,規(guī)劃著社會變革的道路,他們是幸運的,也許在活著時就能看到其思想被人所接受,甚至實現。(3)預言和準備了一個時代:他們有敏銳的洞察力,捕捉到了未來發(fā)展的某種訊息。他們是屬于另一個時代的人,但那個時代還沒有到來,他們注定是孤獨的,因為人們還不能理解他們,但他們是自信的,因為他們明白,未來的人類會發(fā)現他們,承認他們的價值。中西文化比較:同質VS異質一、思維方式比較儒家文化(同質主義):農耕文明→順應自然→“天人合一”→整體主義、本質主義、“大開大合”→綜合的方法→籠統(tǒng)泛化→具體直覺(“智的直覺”:eg:漢字是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尚以象形字為母板的文字)→難以抽象化、類型化西方文化(異質主義):海洋文明→征服自然→對象化、主客二元對立→分析的方法(主體對客體的認識)→分類比較→“智性的異質性”→易于抽象化、類型化二、文化背景比較儒家文化:無真正宗教(eg:功利主義神話觀VS上帝創(chuàng)世)→“實用理性”(有用即拿來,無用則拋棄;難以形成純粹的科學發(fā)現;難以持久積淀、厚積薄發(fā);“無歷史記憶”)→情境主義(策略性行為,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資本、合作框架和制度結構,eg:“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一家人”)西方文化:基督教背景→上帝全知全能全善-“絕對律令”(非“臨時抱佛腳”,敬畏)、原罪觀/性惡論-“幽暗意識”(背后的眼睛)→邊界清晰→他律文化→制度法治三、知識論比較儒家文化(樂感文化、內在超越):性善論→“良知良能”→成賢成圣→“內圣外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能主義知識論西方文化(罪感文化、外在超越):性惡論→絕對超越的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敬畏)、原罪觀(外在救贖)→個體在墮落世界負重而行→無法壟斷知識、無法成賢成圣、無法內在超越→有限知識論(理性邊界:“介于其間(in-between)”,即介于神獸之間,介于絕對的愛和絕對的欲之間,愛欲(eros)。人乃按照上帝形象所造,理性乃上帝的恩賜和分享,但人不可能成為神,lifeofobedientlove;同時,人因為具有或分享理性,從而與只有欲望的動物嚴格區(qū)別開來,lifeoffreeinsight)四、社會結構比較傳統(tǒng)中國(帝制中國):三綱五常(父君子臣)、家國同構→全能主義國家、專制集權→強國家-弱社會或國家吞并社會(分封制到郡縣制的變遷)→社會結構單一、無異質文化挑戰(zhàn)(“獅子只能在平原上奔跑”)→絕對君權中世紀歐洲:教權、王權、市民社會(自治)三大力量博弈制衡→精神權威與世俗權力二元對立→契約精神→金字塔式層級分封結構(“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社會結構多元、異質文化長期碰撞→君權受限、有限政府、權利本位第二節(jié)范式1、定義:范式Paradigm所謂范式,在比較寬泛的意義上,是指研究者所假定、接受和采用的基本信念、概念、模式、理論架構、價值取向和研究方法。特定的范式可以理解為研究者據以提出或建構特定的研究對象,并對有關這一研究對象的資料數據進行評判、分析和解釋并進行概括、抽象和理論化工作的思考傳統(tǒng)。按照范式的提出者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的論說,范式主要以指稱過去在各種名目和術語下所涉及的較具有抽象意義的系統(tǒng)的思考方式和思維框架。亦即,范式是指常規(guī)科學所賴以運作和成立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guī)范。在科學實踐中,范式是從事某一科學或學科的研究者群體在某一特定時段內所共同持有并遵奉的特定的世界觀、方法論和行為方式,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共同的基本理論、觀點和方法,共同的信念和理念,以及共同的自然觀及其形而上假定。元理論層次社會科學統(tǒng)攝層次學科統(tǒng)攝層次Meta-paradigmSociologicalparadigmConstructparadigm2、層次與分野元理論層次社會科學統(tǒng)攝層次學科統(tǒng)攝層次主流/實證主義非主流/后實證主義非主流/批判理論非主流/建構主義馬克思:社會結構理論馬克斯·韋伯:人的行動理論多元主義/自由民主主義范式激進主義范式社會合作主義/保守主義范式3、“元范式”“元理論”層面的范式問題:
本體論:探究“真實性”問題,即現實世界的形態(tài)和本質為何,事物究竟為何以及事物是如何存在的問題。(“存在”)
認識論:探究作為研究主體的知者與作為研究對象的被知者的關系問題。(“知識”)
方法論:探究知者在研究和理解被知者時所采用的基本的處理方法及其依據的問題。(“方法”)本體論Ontology認識論Epistemology方法論Methodology什么是要知道的?我們能夠或希望知道此物什么?我們怎樣才能獲得關于此物的知識?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直接依賴①本體論1)基本內涵:“本體論”英文為“ontology”,源于古希臘語,意為“existence”,即“存在”(being)。所以,本體論主要是關于“存在”的理論。2)核心問題:是否存在一個能夠獨立于人類知識的“真實”的“外部”世界?或者,“宇宙”、“世界”、“存在”背后是否有一個不依賴于人類意志、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真實本質或實體?本體論核心問題在人類的知識之外,是否存在一個獨立、“真實”的“外部”世界?是否有一個真實的存在本質?基礎主義又稱本質主義:YES.承認“真實”、“客觀”的“外部”世界,承認世界背后的“本質”、“實體”。代表流派:現實主義(如馬克思主義)、實證主義反基礎主義又稱非本質主義:NO.世界是由社會或者話語建構的,知識并非客觀,而是由理論和話語負載,賦予行為以意義的是行為者自身。代表流派:闡釋/建構主義基礎主義反基礎主義反基礎主義實證主義: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俄狄浦斯效應”:預測引起被預測“制度性事實”:人民幣、學校話語建構舉例:現實王國背后是觀念王國1、行動及其意義(eg:小伙青春大作戰(zhàn),旅游過關)。2、話語建構之語文版、數學版、英語版、物理版、化學版、地理版、天文版等。3、宋思明講美國故事。4、中國現代化的三階段。5、“信心比黃金還重要”(eg:經濟危機、擠兌等)。6、預期的自我實現(eg:房地產市場)。7、“知識就是力量”(“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千軍易得,一將難求”(eg:三顧茅廬);“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8、外科手術。9、語言的結構性與強制性(eg:餐巾與襪子;魚刺與魚骨頭;肉與動物尸體;“燕雀焉知鴻鵠之志”)。10、國家的神話(“想像的共同體”,國旗、國徽、國歌,對“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自然生理反應,民族象征,提供類生活、群居生活、政治生活之凝聚力與動力,“國家的存在首先并不意味著她做了什么,而在于她說了什么”)。11、希特勒廣場演講。12、媒體的“議程設定”功能。13、婆媳之爭(eg:郭晶晶解決世界性難題)。14、正面教育與側面教育,先鼓勵肯定再批評鞭策。15、韓劇實例。16、武大金秋詩歌大賽實例。17、“只羨鴛鴦不羨仙”的內在窘境。(待續(xù)。。。)②認識論1)基本內涵:“認識論”英文為“epistemology”,它探討的是人類認識的本質、結構,認識與客觀實在的關系,認識的前提和基礎,認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及其規(guī)律,認識的真理標準等問題。概括說來,“認識論”反映的是對于這個世界我們能夠知道什么以及如何知道的觀點。所以,認識論是一種關于知識的理論,亦稱為知識論。認識論與本體論密切相關2)核心問題(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問題A)研究者能夠在社會現象之間發(fā)現“真實的”或“客觀的”聯(lián)系嗎?或者,世界到底是不是可知的?我們能夠認識世界或存在的本質嗎?(質的問題)第二個層次(問題B)我們是怎么認識世界的?我們進行認識的方式和路徑是什么?(手段、方法的問題)對問題A的回答不可知論者,非反映論者第一層闡釋(直接性)第二層闡釋(間接性)“敘述競爭”回歸到本體論1可知論者,反映論者肯定態(tài)度否定態(tài)度“雙重闡釋”2問題A雙重闡釋理論不可知論者的知識論第一層闡釋(直接性)行為者對世界本身的理解。第二層闡釋(間接性)研究者對行為者理解的再理解。對問題B的回答—引申出問題B1在質性問題(本體論關聯(lián))之后,接下來,我們是如何進行認識的?我們是僅憑“直接觀察”就能做到還是需要“非直接觀察”(“深層觀察”)才能做到?現象與本質的關系?PS:關于“事實”及其可靠性的兩種主張經驗主義傳統(tǒng)中的“事實”
休謨:首次區(qū)分“事實”與“價值”,認為可靠的“事實”乃可直接觀察、感知到的感覺經驗,現代科學正建立在此“事實”之上,強調采用歸納法(不完全歸納)進行研究,但經驗世界不可窮盡。理性主義傳統(tǒng)中的“事實”
馬克思:在區(qū)分“現象”與“本質”的基礎上區(qū)分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認為感性認識會出錯,存在“真象”和“假象”的區(qū)別,因而可靠的“事實”必須經由“理論”抽象上升為理性認識,透過現象認識本質。強調理論分析的重要性,注重抽象演繹的研究方法。對問題B1的回答問題B1直接觀察?OR深層觀察?非深度模式訴諸直接觀察實證主義、闡釋主義深度模式訴諸深層觀察現實主義(如馬克思主義)“非深度模式”的研究取向實證主義知識(客觀)—感覺經驗—一般性規(guī)律—因果性陳述—預測;關注社會行為的原因,強調對原因的解釋(追求客觀性,強調單一、確定)。闡釋主義知識(非客觀)—理論建構、話語負載—無法建立跨時空的因果聯(lián)系—世界復雜多變、不可預測;關注社會行為的意義,強調對世界的理解(追求主觀性,強調多元、開放),而不是解釋。“深度模式”的研究取向現實主義(以馬克思主義為代表)社會現象背后存在著某種穩(wěn)定的、決定性的“深層結構”,無法通過經驗直接觀察到,需要透過現象抓住本質。能夠如實反映“深層結構”的現象為真象,反之,則為假象。簡例:馬克思—兩種不同的“利益”小結(一)認識誤區(qū)正確理解并自覺運用本體論和認識論,克服畏難緒。(二)自覺運用建立思想史研究的“高屋建瓴”的高度自覺和宏大視野(方法論自覺)。(三)“皮膚”而非“套衫”本體論與認識論不可置換,不可通約,不可隨意“脫下”。第三節(jié)元理論層次的爭論及其啟示實證主義Positivism后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批判理論Criticaltheory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本體論樸素的現實主義:現實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被認識的批判的現實主義:現實也許是客觀存在的,只能部分地被認識歷史現實主義:現實是歷史性演變而來的相對主義:現實是人們所建構的認識論二元論/客觀主義:研究結果是客觀真理修正的二元論/客觀主義:研究結果也許是客觀真理交往的/主觀的認識論:研究結果受價值制約交往的/主觀的認識論:不存在任何客觀真理,研究結果是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方法論實驗主義/操縱的方法論:假設證實,量化分析優(yōu)先修正的實驗主義/操縱的方法論:假設證偽,多元方法對話/辨證的方法論闡釋的/辯證的方法論研究目的發(fā)現真理,認識客觀現實尋找可能存在的現實,使認識不斷逼近現實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互動中獲得“解放”溝通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視域融合)一、主流范式:實證主義及其主張實證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是法國思想家孔德。他明確將科學方法規(guī)定為實證方法,并將實證方法與形而上學的思辨方法對立起來,提出拒斥形而上學并以科學方法取而代之??椎抡J為,科學研究的唯一目的就是發(fā)現自然規(guī)律或存在于事實中的恒常(因果)關系,而這只能依靠觀察和經驗才能得到。因此,孔德實際上是將知識(客觀)等同于理論(主觀),強調認識的途徑和建構理論的主要方法就是在受控制的條件下進行試驗(自變量是因變量的函數),并主張以一整套固定的“科學主義”原則和標準衡量知識增長。本體論:“天真的”、原創(chuàng)型的、樸素的現實主義,認為客觀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實在,而且可以被人客觀地加以認識。認識論:“二元論”、客觀主義,認為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知者與被知者、事實與價值是二元分離的,認識過程就是“由此及彼”的發(fā)展過程。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實驗的、受控制的情境下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對事物可以量化的各種變量及其相互關系進行測度、統(tǒng)計和分析。1、基礎主義的本體論。世界獨立于人類知識而存在。2、社會科學同自然科學大體相似。我們能夠在社會現象之間建立起規(guī)律性聯(lián)系,運用理論來形成通過直接觀察得以檢驗的假設。認為不存在表象/現實二分法,不存在無法直接觀察的深層結構。直接觀察能夠作為理論有效性的獨立檢驗,觀察者能夠做到客觀。3、社會科學的目標是做出因果性陳述。4、主張可以將經驗性問題(是什么)與規(guī)范性問題(應該是什么)完全分離開來。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經驗問題,哲學、形而上學或宗教研究規(guī)范問題。在此區(qū)分之上,社會科學能夠做到客觀和價值中立。
馬赫等人的實證原則:可證實性標準科學實驗既是最基本的科學活動,又是基本的方法論原理,提出假說和鑒別假說都必須遵從這一原理。同時,這也是科學發(fā)現獲得社會承認的基本條件,即研究所得必須有可以再現的可重復性特點,或者說科學研究的真實性可以通過對研究所得的效度、信度和推廣度進行檢測而獲得。(科學研究即是要提高理論的概率/適用性,證明邏輯)二、非主流范式/替代性范式實證主義弊端:①導致主觀與客觀、事實與價值的硬性二元分離(社會現象建基于人類活動,社會事實飽含價值判斷)②科學與哲學之關系的強硬立場受到挑戰(zhàn):1)人擇宇宙學原理(“正是人類的存在,才能解釋我們這個宇宙的種種特性”)2)人工智能3)生物工程(克隆、代孕等等)科學哲學中的上述理論發(fā)展在社會科學中引發(fā)人們進一步認識到,與實證主義的主張不一致的是,知識的探索實際上是一個知者與被知者相互參與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知者本人提出問題、觀察問題的視角和方式,知識探索過程的自然生活場景,知者與被知者之間的關系等因素都會影響到對知識的探索和理解。在這一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與長期以來占據主流地位的實證主義不同的三種替代性范式。1、后實證主義本體論:“批判的”現實主義,認為客觀實體是存在的,但其真實性卻不可能被人的認識所窮盡。認識論:修正的二元論、客觀主義,人們所了解的真實只是客觀實體的一部分或其中一種表象,因此,研究的目的即是通過一系列細致嚴謹的手段,以“證偽”(波普等人的“批判理性主義”)的方式,對不盡精確的表象進行排謬(“排除法”、“反例法”、“去偽存真”)而逐步逼近客觀真實(“逼真”)。歸納證明VS演繹證偽歸納證明普適性原則→證明邏輯→提高理論的概率→隨機選取案例演繹證偽有限性原則(蘇格拉底“自知其無知”、康德“理性限度”)→證偽邏輯(“去偽存真”)→理論的可檢驗性在于可證偽性(“反例”排除)→個案研究→獲得理解現實政治生活的啟示,個案積累起來達至逼真效果(無限趨近于極限)方法論:修正的實驗主義、多元方法(1)唯物的后實證主義:主張事物是客觀存在的,不因人的意識而有所改變,只是由于人的認識能力有限,因此不可能完全認識其真實性,由此主張社會科學應當采取“文化客位”(對象化)的路線,即從自己設定的理論假設出發(fā),通過量或質的方法對研究對象展開分析和研究。(客觀化后實證主義)(2)唯心的后實證主義:即認為客觀事實,特別是在被研究者的意義上所建構的事實,客觀地存在于被研究者那里。由此主張采用“文化本位”的方法才能找到真實之物,即采用質的方法,到實地田野去了解被研究者的觀點和思維方式,然后在原始材料的基礎上建立“扎根理論”。(主觀化后實證主義)附:扎根理論是一種質的研究方式,其主要宗旨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然后上升到理論。這是一種從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方法,即在系統(tǒng)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社會現象的核心概念,然后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建構相關的社會理論。扎根理論一定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點不在其經驗性,而在于它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強調對目前已經建構的理論進行證偽。2、批判理論以法蘭克福學派(新馬克思主義)為代表:
基于批判理論對社會結構(人被動地被嵌入結構、模板中)、群體文化(從眾心理、意識形態(tài)操縱)、自由與解放的關切,可對其理論涵義作如下概括:它是指通過揭露制度和文化中的霸權(葛蘭西)對畸形社會(如奴役、不平等、壓迫等)的制造和復制,啟蒙人的自覺、反抗的意識和能力,以獲得自由、解放的理論。其中,霸權即特權群體通過能夠行使權力的各種機構,尤其是政治、司法和教育制度,來維護其對其他群體統(tǒng)治地位的方式。本體論:“歷史的”現實主義,雖然承認客觀現實的存在,但主張所謂的現實實際上是歷史的產物,是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被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種族和性別等因素形塑而成。認識論:交往的/主觀的認識論,研究者的價值觀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被研究者。認為實證主義過于推崇“事實”,使理性處于屈從狀態(tài),拒絕任何對事實的超越和對現實存在關系的偏離,否認歷史發(fā)展本身的否定性,只能走向與現實妥協(xié)和消極地適應現實。(馬克思:認識世界,更要改變世界)方法論:對話的/辨證的方法論,主張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對話和互動來超越被研究者對“現實”的無知和誤解,喚醒他們在歷史過程(階級剝削的歷史)中被壓抑的意識,逐步解除給他們帶來的痛苦、沖突和掙扎的偏見,提出新的問題以及觀察問題的視角。注意: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fā)展
生產資料所有制中存在的剝削關系直接導致精神世界的被統(tǒng)治、被操縱地位(被統(tǒng)治階級不是自己在想,而是統(tǒng)治階級要他們這么想→“植入”);思想不自由、意志不自主;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潛意識結構)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人格結構(冰山理論):
本我(id):最基本層次,潛意識的主要部分,動物性的本能沖動(性沖動),快樂原則,單純追求欲望滿足。
自我(ego):中間層次,從本我中分化出來并受現實陶冶而漸識時務,充當本我與外部世界的聯(lián)絡者與仲裁者,并在超我的指導下監(jiān)管本我的活動,能根據周圍環(huán)境的實際條件來調節(jié)本我和超我的矛盾、決定自己行為方式的意識,即算計的理性或正確的判斷(利己主義),現實原則(功利原則,趨利避害),既要獲得滿足,又要避免痛苦。
超我(superego):最高層次,能進行自我批判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是父母作為愛的角色和紀律的角色的賞罰權威的內化,至善原則,限制、壓抑本我的本能沖動。李普曼的“輿論塑造”和“制造認同”說“擬態(tài)環(huán)境”:指在“新聞供給機構”的中介或媒介之下,人的行為不再是對客觀環(huán)境及其變化的反映,而成了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tài)環(huán)境”的反映。所謂“擬態(tài)環(huán)境”并不是現實環(huán)境的“鏡子”式的再現,它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之后向人們提示的環(huán)境。由于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活動是在一般人看不見的地方(媒介內部)進行的,人們通常意識不到這一點,往往把“擬態(tài)環(huán)境”作為客觀環(huán)境本身來看待?!翱贪宄梢姟保褐溉藗儗μ囟ǖ氖挛锼钟械墓潭ɑ⒑唵位挠^念和印象,它通常伴隨著對該事物的價值評價和好惡的感情。
刻板成見可以為人們認識事物提供簡便的參考標準,但也阻礙著對新事物的接受。各人有各人的刻板成見,一個社會也有其社會成員廣泛接受和普遍通行的刻板成見,它也對社會起著強大的控制作用。Eg.布魯姆:“每個時代都容易將其最大的瘋狂視為正?!薄@钇章貏e強調大眾傳播的力量,認為大眾傳播不僅是“擬態(tài)環(huán)境”的主要營造者,而且在形成、維護和改變一個社會的“刻板成見”方面也擁有強大的影響力。
李普曼認為,人們很少通過理論和邏輯性來思考問題,而是大都會先入為主,喜歡和習慣用一種慣常的眼光看世界,這是大眾賴以認識世界的方式。
“我們不妨這樣假定,每個人的行為依據都不是直接而確鑿的知識,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別人給的圖像。”既然大眾常常處于這種狹隘、偏見、無知的狀態(tài),那么我們就不能對公共輿論抱太大期望,因為它本質上也是一個非理性的力量。所以,人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無法做到完全的客觀真實,新聞和真相并不是一回事。
“即使目擊者本人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現事件的全貌。因為經驗似乎表明,他本人會對事后減弱了的現場做些添枝加葉的處理,實際上,更常見的并不是他憑空想象去描繪一個事件,而是對它進行改編。似乎沒有什么事實僅僅是被有意傳播。絕大多數事實似乎都是經過了有意加工”。因此,李普曼強調,必須區(qū)分新聞和真相:
“我認為最有生命力的假設是新聞和真相不是一回事,而且必須加以區(qū)分,新聞的作用在于突出一個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則是揭示隱藏的事實,確立其相互關系,描繪出人們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動的現實畫面。只有當社會狀況達到了可以辨認、可以檢測的程度時,真相和新聞才會重疊。”李普曼把“外部世界”和“人腦世界”看作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人腦世界不一定是外部世界的真實投影,它往往會被建構出來的假象所蒙蔽,但人們又很固執(zhí)地相信他們大腦中的世界才是真實的世界圖景,然而所謂現實不過是他們在自己頭腦中形成的幻覺而已,這種幻覺經常誤導人們對外部世界的判斷。這樣,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制造假象和塑造輿論,成功地控制人的思想。李普曼認為,任何統(tǒng)治者,不論其殘暴或仁慈,都必須學會制造認同、塑造輿論,以便獲得統(tǒng)治的合法性(政治文化或政治心理概念,并非指符合實在法,而是指符合人民內心的認同或同意)。據此,李普曼指出,公眾輿論并非來自人民自身,而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其創(chuàng)造過程和民主背道而馳。
公共輿論是一種“同意的生產”,而不是“同意的產生”。前者是外在操控的結果,是統(tǒng)治者將意識形態(tài)植入(inception)民眾大腦中的過程,是統(tǒng)治者自己塑造、生產合法性的過程;后者則是公民內在審議的結果,是內心意志的體現,是一個自發(fā)、自然、自主的過程。相對而言,批判理論是一種行動型的、帶有強烈政治和道德傾向的研究,即主要使用辨證對話的方式,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平等地交流,喚醒被研究者的“虛假意識”,使之獲得解放,達到歷史的真實。因此,校驗研究質量的標準既不是證實,也不是證偽,而是消除人們的無知和誤解的能力,即被研究者通過與研究者的對話是否獲得了自知與自我反思(認識自己、反觀諸己)的能力,他們是否在認知、情感和行為上向著自主和自我承擔責任的方向發(fā)生了轉變等?!罢J識你自己”、“自知其無知”、“明明德”、“有名無名”、“自由意志”、莫要暴殄天物3、建構主義本體論:相對主義,而非現實主義,認為所謂“事實”是由人們建構的,是有理論和話語負載的,并且是多元(個體性)的,因歷史、地域、情景、個人經驗之不同而不同,因此,用此種方式建構起來的事實無所謂真實與否的問題。認識論:交往的/主觀的認識論,認為不存在任何客觀的真理,研究者與被研究者是互為主體的關系,研究成果是由不同主體通過互動在理解層面所達到的共同建構或調解。1、反基礎主義的本體論。世界是社會或話語建構的。2、社會現象并不獨立于人類的闡釋而存在,相反,真是對社會現象的闡釋/理解直接影響了結果。因此,社會現象的闡釋/意義才是關鍵性的,而闡釋/意義只有在話語、背景或傳統(tǒng)中才能建立并得到理解。研究者應該專注于辨識這些話語和傳統(tǒng),確立依附于社會現象之上的闡釋和意義。3、無法獲得自然科學渴望的“客觀”分析,因為社會“科學家”自身便在話語或傳統(tǒng)中活動。知識具有理論或話語負載。承認雙重闡釋。
伽達默爾解釋學:偏見、前理解過去解釋學:追求客觀性:力求去除掉人的主觀性和歷史性,尋求對文本的一種客觀確定的解釋哲學解釋學:(歷史主義:一切的人類思想和行為都是歷史性的?!耙磺兴枷胧范际钱敶贰?。)文本是心靈的產物,不同于自然物解釋者總是歷史的、具體的存在解釋是心心的交流,而非心對物的認識偏見:
人無法擺脫自己的歷史性
非法的偏見:可以避免的,如黨派的,民族的,文化的等。
合法的偏見:無法避免的,無意識的,我們永遠無法回到過去,無法成為文本作者本人。前理解:前有:人必然生于某一時代和某一文化,歷史文化占有人前見:人從文化中接受了語言以及運用語言的方式(“語言的界限也是思維方式的界限”),必然將帶入理解中前知:人總是帶著一些觀念、前提和知識去理解的。伽達默爾解釋學:解釋學循環(huán)幾個層次的解釋學循環(huán):單個文本:部分——整體某個作者:文本——作者某類文本:單個文本——文本整體歷史:文本——歷史整體視域融合:前理解——新視域(前理解)——新視域未完成的歷史和未確定的意義意義的確定論:作者、時代、文本結構文化和歷史都是未完成的,文本的意義也始終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因此,理解不是主體對客體的認識,而是不同主體間“視域的融合”(共識)。意義并不是客觀地存在于被研究對象那里,而是存在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的關系之中(理解意義:“半杯水”、“一百個人一百個哈姆雷特”)。“一切認識只有作為再認識才可稱為認識”。每一次理解和解釋都是對原有詮釋的再詮釋,從而形成了一個詮釋的螺旋,可以永無止境地詮釋下去(解釋/闡釋永遠在個體建構中得到創(chuàng)造)。研究者所要研究的不是設法進入被研究者的頭腦,而是通過反思“客觀地”審視、理解和再審視互為主體的“主觀”。在這里,本體與認識、主觀與客觀、知者與被知者、事實與價值之間的界限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回歸)由此,建構主義認為,不帶偏見的理解是對理解本質的不合適的解釋,所謂理解(確定性、客觀性)和解釋(建構性、主觀性)之間的區(qū)別也是不存在的,“知識”是交往各方通過不斷的、辯證的對話過程而共同建構的結果。研究不是為了控制或預測客觀現實,也不是改造現實,而是為了理解和建構,即在人我之間、外在與自我之間、過去與現在之間建構起理解的橋梁(共識)。實證主義Positivism后實證主義Post-positivism批判理論Criticaltheory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本體論樸素的現實主義:現實是客觀存在的,是可以被認識的批判的現實主義:現實也許是客觀存在的,只能部分地被認識歷史現實主義:現實是歷史性演變而來的相對主義:現實是人們所建構的認識論二元論/客觀主義:研究結果是客觀真理修正的二元論/客觀主義:研究結果也許是客觀真理交往的/主觀的認識論:研究結果受價值制約交往的/主觀的認識論:不存在任何客觀真理,研究結果是人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方法論實驗主義/操縱的方法論:假設證實,量化分析優(yōu)先修正的實驗主義/操縱的方法論:假設證偽,多元方法對話/辨證的方法論闡釋的/辯證的方法論研究目的發(fā)現真理,認識客觀現實尋找可能存在的現實,使認識不斷逼近現實研究者與被研究者在互動中獲得“解放”溝通研究者與被研究者(視域融合)三、范式間的爭論及其啟示1、上述不同范式的存在及其競爭關系,從一個特定的面向說明:不同的研究者為何會在面對同一個研究對象時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分析策略,并形成不同的研究結論;也揭示了研究者為何會在進入研究現場或研究課題之前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具備了某種思維框架,即庫恩所說的范式;而這種思維框架從一開始多少就限定了研究的方向乃至研究成果的取得。因而對于大部分研究者來說,且不論其工作是偏重于理論研究還是經驗研究,相當程度上是在已經預知其結果的情形下開始工作的,其研究方案所欲達到的似乎就是以盡可能可信的論證和盡可能翔實的細節(jié)證實這一結果,其整個努力的方向似乎也是盡可能使最終的結果與最初的模式相符合。這就是范式的限定作用。2、范式的存在及其作用還提示我們,上述“先驗性”是由研究者主動或被動地習得的。
被動性習得:指研究者在其成為研究者的過程中所接受的科學教育的結果。因為科學教育的基本原則即是通過建制化的方式灌輸科學共同體先前艱苦獲得的東西。
主動性習得:指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中對已經習得的東西產生懷疑,進而從其它地方發(fā)現并移植新的、不同于已習得物的東西。(科學的懷疑主義、創(chuàng)新)3、特定的范式具有獨特的啟發(fā)作用,可以引導研究者用特定的方法和視角去關注、研究、理解和解釋特定的研究對象,但同時,特定的范式也具有獨特的遮蔽作用,能夠引導研究者拒斥特定的研究方法和視角而對某些特定的研究對象持有忽略、漠視、不解和誤解的態(tài)度與做法。因此,我們首先應該注意對自己所秉持的范式應當有充分的自覺,不僅要堅持自認為是合理的范式,更應該理解其它范式對這一范式的挑戰(zhàn),因為理性的堅持存在于對這些挑戰(zhàn)的回應而非回避。其次應當注意對于任何既有知識和理論都須追究其所秉持的范式所導引的基本理論預設和先決條件的規(guī)定,亦即,要對之進行“前提性批判”。第四節(jié)作為先驅者的馬克思與韋伯一、馬克思主義的范式意義1、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理論具有明確的方法論意義。
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命題否定了以往將人類進步視為源于人類觀念或精神的進化的主張,將人類物質條件的進化(生產力)以及人類為生存而結合的不同方式(生產關系)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從根本上規(guī)定了研究任何問題都應當從事實出發(fā)去認識規(guī)律的方法論原則。2、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以觀念的形態(tài)摹寫并刻畫了人類社會的系統(tǒng)構造及其整體發(fā)展水平。人們在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生產關系與特定的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相適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所構成的生產方式對于社會形態(tài)的樣式和性質具有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從經濟角度出發(fā)以社會結構性因素為重點對人類歷史進程的解釋對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產生了深刻影響。3、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對社會變革及其動力機制給予了特別的關注,亦成為貫穿其所有著作的一條主線。人類社會內部基本矛盾的運動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按照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這一基本規(guī)律而發(fā)生的矛盾運行是社會發(fā)展和社會制度變遷的最終原因,而在階級社會里,這一基本矛盾則表現為不可調和的階級矛盾,因而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恩格斯:“國家是社會在一定發(fā)展階段上的產物;國家是表示:這個社會陷入了不可解決的自我矛盾,分裂為不可調和的對立面而又無力擺脫這些對立面。而為了使這些對立面,這些經濟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不致在無謂的斗爭中把自己和社會消滅,就需要有一種表面上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力量來抑制沖突,把沖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圍以內;這種人社會中產生但又居于社會之上并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就是國家。”4、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博大精深和系統(tǒng)科學主要體現為這一體系所包含的概念、范疇、命題和基本理論,所展示的理論預設、邏輯思路、研究問題的方法、視角和進路,實際上對包括比較政治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所涉及的幾乎所有方面都給出了特定的回答,同時也對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不同學術流派和思想給出了自己的評判。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效力亦表現在它能夠為人們認識全新的社會現象提供方法論指導。二、韋伯理論的范式功能1、從人類個體行動而不是用社會結構概念建構理論。主要研究特定社會歷史背景下人類行動者在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所采取行動的主觀目的,分為四類:①工具理性行為,目標與手段均源于合理選擇;②價值理性行為,手段服從于目標;③情感行為,情感主宰行為者;④傳統(tǒng)行為,受傳統(tǒng)思維方式引導?;凇昂侠硇浴鳖A設的社會行動類型“合理性”(rationality)或“合法性”(legitimacy
,心理認同、自愿服從)是韋伯政治社會學的中心概念,亦是其科層制/官僚制理論的學理預設。韋伯認為,任何一種合乎需要的統(tǒng)治都有著合理性基礎。他將“統(tǒng)治”理解為“具有特殊內容的命令或全部命令得到特定人群服從的可能性”(即統(tǒng)治=命令-服從),這種統(tǒng)治不是純粹暴力的控制,而更多地是一種自愿的服從。(合法性表演,想象的共同體)Eg:韋伯的國家觀:“理性的國家是建立在專業(yè)官員制度和理性的法律基礎之上的……作為壟斷合法暴力和強制機構的統(tǒng)治團體?!弊栽傅姆挠质且孕纬蓚€人價值氛圍的“信仰體系”為基礎的。人們必須深刻認同信仰體系,才能取得行動的一致性、連續(xù)性而不致導致內心的緊張,并最終獲得自愿的服從。韋伯把個人自愿服從的信仰體系視為合理性或合法性體系,亦即,合理性并不表現為事實上的好壞之分(無客觀價值體系,只有主觀偏好),而是存在于是否在信仰上被人們所認可(此岸倫理與彼岸倫理:終極價值間沖突無法理性解決),或者說,個人對一種秩序保持了其為一種合法秩序的信念(心理認同),這就是這個秩序的“正當性”(validity)或它之所以存在的合理性。在正當性信念的支持之下,任何來自權威的命令都會得到個人的遵從,而不論這些命令是來自統(tǒng)治者個人,還是通過契約、協(xié)議產生的抽象法律條文、規(guī)章等命令形式。上述合法性來源或正當性信念可以分為兩大類別:
主觀的正當性:1)情感的正當性(多表現為情緒的接近、親和);2)價值合理性的正當性(相信一個秩序體現了個人的美學、倫理道德或其他價值);3)宗教的正當性(來自于對救贖需要秩序[此岸世界與彼岸世界]這一看法的認可)
客觀的正當性:1)習慣(習俗VS自然)的正當性(對已經成為過程或重復出現的事實的默認,以及心理學意義上來自于外部壓力的從眾心理);2)法律的正當性(對法律體系無論是出于內心的抑或外在的服從)在上述五種正當性信念的統(tǒng)領、號召或驅使之下,由內心向行動的發(fā)展方向又可分為四種不同的行動類型:
工具(目的-工具)合理性類型行動(法律的正當性)
價值合理性類型行動(包括價值合理性和宗教合理性的正當性)
情感類型行動(情感的正當性)
傳統(tǒng)類型行動(習慣的正當性)
社會行動的類型與合理性程度
比較權衡的對象合理性降低的順序手段目的價值結果
工具理性行動++++
價值理性行動+++-情感行動++--傳統(tǒng)行動----注意:工具理性VS價值理性價值理性:篤信一定行為的無條件的價值,強調動機的純正和選擇正確的手段去實現自己意欲達到的目的,而不管其結果如何。(意圖倫理:一個人的責任只限于其行動的內在正當性。)工具理性(工具主義、功利主義、后果主義):指行動只由追求功利的動機所驅使,行動借助理性(“算計的理性”)達到自己需要的預期目的,行動者純粹從效用最大化的角度考慮,而漠視人的情感和精神價值。(責任倫理:一個人的責任要擴展到其行動所產生的可以預見到的后果。)工具理性的核心:其一,是指目的,或目的-手段理性。當代生活的突出之處即是系統(tǒng)的目的理性行動,包括明確的目標定義和對達到目標的最有效途徑的越來越精確的計算,這種行動對立于遵從傳統(tǒng)主義習慣的行動。其二,還體現一種行使理性(程序理性、操作理性)的含蓄性質。“一種行動類型為‘理性化’的,是指這種活動為明確設計的規(guī)則所控制,是指對活動范圍的精確限制,并涉及到專門概念和知識的應用,是指這種活動被系統(tǒng)地安排成內恰的整體。在這些特點用于指工具性行動時,它們意味著極其嚴格的操作上的精確性和可計算性?!惫ぞ呃硇缘漠惢菏侄伪畴x目的工具理性是啟蒙精神、科學技術和理性自身演變和發(fā)展的結果。(自然對象化→征服→力量→借助科技→科學技術化、工具化)然而,隨著工具理性的極大膨脹,在追求效率和實施技術的控制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蛻化為統(tǒng)治自然和人的工具。因為啟蒙理性的發(fā)展高揚了工具理性,以至于出現了工具理性霸權,從而使得工具理性變成了支配、控制人的力量。也就是說,西方啟蒙運動以來一直被提倡的理性蛻變成了一種統(tǒng)治奴役人的工具?;貧w目的論:以價值理性為指導(“起點的人”與“終點的人”、人的目的與完滿)2、從人的社會行動角度解釋和研究社會,就必然涉及社會行動的意義及其約束條件。(1)社會行動的意義:個人以其他人的行動為基本取向因而具有交互往復(信息傳遞、交互建構)的特征。(2)社會行動的約束:源于由風俗習慣、道德與法規(guī)等構成的社會法理性秩序的規(guī)范和調解作用。(3)在社會沖突的條件下,一部分人以政治權力和統(tǒng)治強加于另一部分人且固定化為紀律的情形就不可避免:傳統(tǒng)型統(tǒng)治、個人魅力型統(tǒng)治和法理型統(tǒng)治。基于“合法性”的三種合法化統(tǒng)治類型在韋伯那里,命令-服從類型即意味著統(tǒng)治類型,它與前述社會行動類型緊密相連。不同的行動類型構成了不同統(tǒng)治類型的基礎,并發(fā)展出三種相互獨立的統(tǒng)治形式(或命令-服從類型):基于傳統(tǒng)背景之上的合法化統(tǒng)治(傳統(tǒng)型統(tǒng)治)依靠個人魅力而建立的合法化統(tǒng)治(“克里斯馬”型統(tǒng)治/魅力型統(tǒng)治)借助法律的正當性建立的合法化統(tǒng)治(法理型統(tǒng)治)韋伯關于合法統(tǒng)治的三種純粹類型統(tǒng)治類型克里斯馬型(Charisma)
傳統(tǒng)型
法理型權威的來源追隨者對超人領袖的情緒性效忠
傳統(tǒng)(長老、家長)或世襲
委任,由人民直接或間接授權合法性形式對領袖的情感性信仰
慣例對法律合理性的信任行政人員的類型以個人身份效忠領袖以個人身份作為首領的私人依附者
官僚制/科層制在傳統(tǒng)型統(tǒng)治中,個人出于由來已久的忠誠而服從一個領袖。人們認為領袖擁有權力,是因為領袖本人及其祖輩從來(習俗主義:古老&神圣)就處于統(tǒng)治者的地位,統(tǒng)治者因據有傳統(tǒng)所承認的統(tǒng)治地位而具有使他人服從的權威。在這一類型中,家長制和世襲制是其突出的代表。在“克里斯馬”型統(tǒng)治/魅力型統(tǒng)治中,其服從者對統(tǒng)治者懷有敬畏和完全忠誠的情感,相信領袖具有超凡的稟性、非常的氣質或者是魔幻般的才能,認為領袖擁有啟迪和喻示的天賦,從而能夠給服從者指明行動的方向,甚至能夠創(chuàng)造奇跡。依靠超凡魅力的命令-服從類型是三種形式中最不穩(wěn)定和最易發(fā)生變化的。(不穩(wěn)定的人治類型)在法理型統(tǒng)治中,由成文法律規(guī)定了統(tǒng)治者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個人對統(tǒng)治者的服從不是基于血統(tǒng)論、世襲制或情感依戀,而是根據人們所認可的法律對現實等級制表示承認。服從不是對個人的個性化服從,而是主要體現為對由法律規(guī)定的某個職位的服從。在法理型統(tǒng)治中,命令-服從類型業(yè)已被物化,從而在所有的政治關系中,拒絕傳統(tǒng)抑或“祛除巫魅”(現代社會的“祛魅”、理性化特征)成為既定的社會法則,政治結構體系已被完全地非人格化了。
科層制(或稱理性官僚制)即為法理型統(tǒng)治的架構體系,其特征為:內部分工,且每一成員的權力/權利和責任都有明確規(guī)定(分工化,權責明確、一致)職位分等,下級接受上級指揮(法律認可的等級制)組織成員都具備各專業(yè)技術資格而被選中(專業(yè)化)管理人員是專職的公職人員,而不是該企業(yè)的所有者(專職化,執(zhí)股分離)組織內部有嚴格的規(guī)定、紀律,并毫無例外地普遍適用(法律化,規(guī)則化,程序化)組織內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員間關系只是工作關系(關系理性化)3、社會變遷是一個包括經濟生活、政治生活、宗教生活和文化生活在內的社會生活的理性化(理論核心)進程。(“祛魅”)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社會由世襲制度實現了向理性制度的轉變,而人類行動本身也出現了從傳統(tǒng)性向合理性的轉化?;趦煞N合理性的四種法律理想類型為了進一步深入論證科層制/官僚制的合理性,韋伯在邏輯上劃分出兩種合理性,即形式合理性與實質合理性。兩大劃分標準:1)形式性(formality),即一種法律制度是否“使用內在于這種法律制度之中的決策標準”。這決定了它的系統(tǒng)自治程度。如果一則法令的制定出臺只是為了執(zhí)行宗教、政治等法律之外的目的,并且這則法令只有在符合這些法律外在目的的情況下才被遵守,那么,這樣的法律就是“實質的”。相反,如果法律的制定和遵守只是因為法律制度標準和意義(即法律本身、法律自治或法治),那么,這樣的法律就是“形式的”。2)理性(rationality),即一種法律制度是否“按照一種統(tǒng)一的決策標準來處理所有類似案件”,這決定了該制度所確立的規(guī)則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程度。如韋伯認為,判決可能基于神諭或魔法而作出,這時,作出判決的人(如巫師)被認為具有超凡能力,所以其判決才受人尊重;判決也可以基于世俗理由而作出,這時,法律的發(fā)現是基于個別沖突的解決,為達成個案的具體公平,而成為判決先例;判決還可以借由認知技術,基于抽象規(guī)則的應用而作出。當判決由神諭或魔法作出時,法律是“不理性的”;當判決是依據先例而解決個案時,法律也屬于“不理性的”,只有在判決依據抽象原則作出時,法律才屬于“理性的”。所謂形式合理性,是指在統(tǒng)治關系中,行動方式傾向于在其手段和程序等方面盡可能地被加以量化,從而使得行動本身以及對行動結束后目的實現程序的預測成為可以被計算的任務。這是一種純粹客觀的合理性。形式合理性不僅把行動過程看成是可計算的,而且把目的本身也看成是可計算的。韋伯認為,目的其實就意味著社會秩序的理性化,或者說就是使其表現出最大程度的可計算性。因此,形式合理性可以表述為工具-目的主義。所謂實質合理性,則完全基于價值判斷的基礎,對行動的目的和后果作出價值評價,這些評價如是否合乎宗教信仰或宗教教義,是否符合習慣,是否表現出某種社會美德或善行等。實質合理性主要是關乎倫理主義或道德理想的一種合理性(應然),它僅僅對行動進行價值判斷,極力強調行動的社會關注,忽視行動效率,這是一種主觀合理性?;谏鲜鰞煞N合理性類型,韋伯將理性的(rational)與不理性的、形式的(formal)與實質的(substantive)兩對不同范疇交叉組合,排列出四種“法律理想類型”,即:形式不理性,實質不理性,實質理性,形式理性。韋伯的法律理想形態(tài)形式實質不理性形式不理性實質不理性理性形式理性實質理性韋伯認為,人類法律文明基本上是沿著形式不理性→實質不理性→實質理性→形式理性的路徑發(fā)展的。第一階段:形式不理性形式不理性的法律表現在人類早期社會解決紛爭的神諭(超越人類理性,無法把握)以及獲得神諭所應遵守的程序中。這種法律完全不具備人類理性所能把握的一般性抽象規(guī)則或原則,人們無法對任何一個法律決策的結果做出預測(不可“預期”)。但是,這種法律又帶有極端形式主義色彩,決策的標準內在于法律或程序之中。它要求所有訴訟參與者的行為都嚴格遵照某種“具有魔力效果的程式”。第二階段:實質不理性實質不理性的法律表現在韋伯所說的“卡迪司法”(伊斯蘭教教職稱謂,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教法執(zhí)行官”,簡稱“教法官”。即依據伊斯蘭教法對穆斯林當事人之間的民事、商事、刑事等訴訟執(zhí)行審判的官員)。這種法律不具備一般性的抽象規(guī)則,決策標準外在于法律,受到宗教、倫理和情感等因素的制約,審判結果往往是無法預測(不可“預期”)的。第三階段:實質理性實質理性的法律出現在韋伯所說的家長式或神權政治的法律制度中。在這里,法律是由君主或其他統(tǒng)治者制定的,制定法律的目的在于實踐倫理上的福利政策。由于神權或家長式的法律嚴格依循固定不變的傳統(tǒng)規(guī)范,決策過程要遵循一些源于傳統(tǒng)的一般性規(guī)則,因而具有理性的品格。但是,這種來自于傳統(tǒng)的一般性規(guī)則,并非依照邏輯性思考得出,而是基于對政治、功利、倫理等實質社會正義原則的追求得出的,因而是“實質的”而非“形式的”法律。第四階段:形式理性
形式理性法律為現代西方社會所特有,它來自于對羅馬法的繼承,具有高度的形式理性,體現為法律的成文法典化和體系化。韋伯認為,這種法律之所以既是“形式的”又是“理性的”,是因為它遵循以下五項假設:1)任何具體法律判決均系將一條抽象法律原則適用到具體的事實情況之上;2)任何具體事實,均可依據法律邏輯,經由抽象法律原則得出法律判斷;3)法律必須實際上建構成無漏洞的法律命題體系,或至少必須將法律體系視為無漏洞的體系;4)任何無法以法律術語合理闡釋的事物,均為法律上不相關的事物;5)任何人類的社會行為必須被視為法律原則的應用或執(zhí)行,或是對法律原則的違反,因為法律體系“無漏洞”,必然導致所有社會行為處于一個無漏洞的法律秩序中,為其所規(guī)范。由“理性化”出發(fā),韋伯對宗教意識對現代理性社會即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所起到的作用給予了高度重視(《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認為正是經過改革的宗教意識(新教)推動了資本主義發(fā)展所需要的人的態(tài)度和氣質的變化?!缎陆虃惱砼c資本主義精神》與馬克思的理論與方法的對立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個體作為分析單位,文化觀念對社會現象和變遷的影響受眾的影響資產階級:道德尊嚴反資產階級:人文道德關懷——經濟發(fā)展的正義性核心問題:為什么只有在西方出現了具有世界普遍意義和價值的文化現象?(科學、法律、音樂、現代政府、資本主義等)——西方特有的“理性化”背景馬克思主義在德國有巨大影響力挑戰(zhàn)馬克思主義本書是挑戰(zhàn)的第一步反駁:“按照較為樸素的歷史唯物論的學說,這樣的思想之產生,是經濟狀況的反映,或曰是其上層建筑。對此,我們將在下面詳細論述……資本主義精神(就我們所賦予它的意義而言)無疑在資本主義秩序出現以前就已存在……這里的因果關系正好與按唯物主義得出的觀點相反?!标U釋現代性:資本主義經濟的起源馬克思動力:資本家的貪婪和剝削——獲取利潤原因:激烈的企業(yè)競爭解釋方法:內部解釋——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說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韋伯動力:資本主義精神——天職感召(回答為什么貪婪)原因:新教倫理導致的心理后果解釋方法:外部解釋——價值觀念等實踐倫理和西方的理性化,戰(zhàn)勝了傳統(tǒng)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韋伯與馬克思的異議1、(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經濟力量推進了歷史發(fā)展;(韋伯)思想和觀念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和作用。2、人的行為的激發(fā)是欲望和經濟利益;不僅如此,還有傳統(tǒng)、價值觀念等因素。3、歷史是物質生產模式的交替;權威類型(支配和被支配的內化[合法化])的變化。4、階級具有普遍性,建立于私有財產之上;階級是新現象,建立于現代市場經濟之上,隨著時間發(fā)展,重要性將下降。《新教》的主要內容1、提出經驗證據:在資本主義和新教倫理之間具有相關性——富人與新教徒具有相關性。(初步證據,并未提供因果關系證據)2、資本主義精神的界定。3、路德關于天職的概念。4、世俗禁欲的宗教基礎。5、禁欲主義與資本主義精神。
宗教派別與社會分層:經驗統(tǒng)計資料“工商界領導人、資本占有者、近代企業(yè)中的高級技術工人,尤其受過高等技術培訓和商業(yè)培訓的管理人員,絕大多數都是新教徒?!睘槭裁唇洕畎l(fā)達的地區(qū),同時也都特別地贊成教會中的革命?這個問題的答案遠非通常所想象的那樣簡單。新教徒在近代經濟生活中擁有較多的所有權和管理地位,這在今天或許可以(至少部分地)理解為只是由于他們繼承了較多的物質財富。然而,有很多現象卻不能這樣解釋。(教育種類的選擇)宗教派別與社會分層:引出論點“由環(huán)境所得的心理和精神特征(在這里是家族共同體和父母家庭的宗教氣氛所首肯的那種教育類型)決定了對職業(yè)的選擇,從而也決定了一生的職業(yè)生涯。”“我們就必須在其宗教信仰的永恒的內在特征中,而不是在其暫時的外在政治歷史處境中,來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綜合性文物修復與維護一體化施工協(xié)議
- 2025年智慧校園節(jié)能設備采購及維護服務合同
- 2025年指導司機考試題庫
- 2025年醫(yī)藥冷鏈運輸委托合同示范文本
- 2025年冷鏈倉儲貨物租賃合同定制版協(xié)議
- 2025年盤扣架試題及答案
- 二零二五年智能消防系統(tǒng)通風設備升級改造工程承包合同
- 2025年學生宿舍文化活動場地租賃與專業(yè)運營維護協(xié)議
- 2025年環(huán)保定制家具材料供應及售后服務合同
- 2025年內蒙單招考試題庫護理學
- 消除“艾梅乙”醫(yī)療歧視-從我做起
- 臺軍強網系統(tǒng)課件
- 最全螺栓扭矩表(各種標準)
- WS/T 174-1999血中鉛、鎘的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測定方法
- GB/T 9119-2010板式平焊鋼制管法蘭
- GB/T 2912.1-2009紡織品甲醛的測定第1部分:游離和水解的甲醛(水萃取法)
- GB/T 17591-2006阻燃織物
- 孤獨癥譜系障礙課件
- MOSFET版圖設計課件
- 腦癱兒童家庭康復(課堂)課件
- 帕金森診斷與鑒別診斷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