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自我”、回歸本我、清正廉潔_第1頁
認清“自我”、回歸本我、清正廉潔_第2頁
認清“自我”、回歸本我、清正廉潔_第3頁
認清“自我”、回歸本我、清正廉潔_第4頁
認清“自我”、回歸本我、清正廉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10認清“自我”、回歸本我、清正廉潔內容提要:本文主要運用心理學“小我"理論對貪官懺悔錄進行分析,提出腐敗治理的心理修養(yǎng)理論。通過由短促而稍縱即逝思想和情緒組成的小我理論分析出迷失在“自我"中的貪官具有貪婪、怨恨、癡愚的特點,貪污腐敗的根本原因是錯誤的認識自己,迷失在“自我”中,從而陷入用全力去追求永無止盡的自我滿足。通過對赤子之心、嬰兒之覺的安靜、喜悅和美好的存在感,內心巨大無邊,沒有分別心,包容著一切本我回歸狀態(tài)的介紹,引導國家公務人員減少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執(zhí)著,讓心從物欲的執(zhí)著中慢慢地解脫出來,活在當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享受無限的滿足與快樂,無所求而有所得。在檢察日報社主辦的正義網上看了數(shù)十篇落馬貪官自白懺悔錄,運用心理學“自我"理論對他們走向腐敗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他們走向腐敗最根本的原因是沒有正確認清“自我”,迷失在一個永遠無法滿足的“自我"中,而陷入不斷追求財富、地位、名利的迷途。他們注定是個悲劇,正如大文豪蕭伯納曾說過:人生有兩大悲劇,一是欲望得不到滿足,二是欲望得到了滿足。?丟失本我、迷失在“自我"中,腐敗墮落產生的根本原因每個人都有一個生命的“自我",大多數(shù)人都是生活在強烈的“自我”意識中,一生都在為所謂的“我"而奔忙,為了我的事業(yè)、我的家庭、我的兒女、我的名譽地位、我的財富……。在大多數(shù)的情形中,當你說“我”的時候,其實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自我"(Ego)在說話。這個“自我"不是真正的自己,卻被認為就是自己,它由思想、情緒組成,包含:一堆“我和我的故事”的回憶,自知而習慣性扮演的角色以及一些像國籍、家族等集體的認同,另外包括了個人的認同(認同于個人擁有的東西、個人意見、外表、長久以來的怨恨,或是關于你自己比別人好或是不如別人)等.這個“自我"是對自己錯誤的認識而產生的假象,它并不能獨立存在,它只是一堆思想和情緒,需要通過不斷地被肯定、依托越多越好的財富、越高越好的地位和外界的認同等來存在。陷入腐敗墮落的那些官員本質上就是丟失了本我,迷失在“自我”中,被“自我”掌控著生命。他們有時想得到的或是物質上的滿足,或是認可、贊賞、關注,又或者是通過比較、通過確定比別人懂得多、比別人擁有得多來獲得一種自我感的強化。而他們害怕的是情況也許正相反,害怕別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會損及他們的自我感.由于組成“自我”的思想和情緒是短促而稍縱即逝的,自我這個身份的基礎就是不可靠的,即使達到目的了,它也不會滿足很久,所以“自我”都不斷地在為生存而掙扎,試圖保護和擴大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就是永不滿足、不斷追求。迷失在“自我”中的人行為背后潛藏的驅動力始終都是:渴望出類拔萃、顯得與眾不同、享有掌控、渴望權力、受人關注、索求更多。他們的行為是瘋狂的,根源是恐懼:權力消失的恐懼、成為無名小卒的恐懼、銷聲匿跡的恐懼、害怕死亡的恐懼.所有“自我"的活動最終都是為了要消除這個恐懼感,為什么會有這種恐懼感?因為“自我”是借由認同外在的形相而形成的虛幻的我,而所有的形相都是無常且稍縱即逝的。因此,“自我”的四周一直被不安全感圍繞著,即使它的外表看起來是那么信心十足。貪官自白悔懺悔錄描述了這種驅動力和恐懼:原任湖南省邵陽市湘運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正處級)王邦業(yè)監(jiān)獄警示教育大會上作的現(xiàn)身說法,“在成績面前逐漸驕傲自滿起來";原四川省糧食局局長李益良,“在贊美聲和請客送禮中,我的貪欲被喚醒”。驕傲自滿和貪欲都是“自我”的一種認同。原安徽省天長市地稅局副局長焦賢民在剖析自己犯罪原因時說:“在恭維聲中,我為人處世不再小心謹慎"。對恭維的認同實際就是一種分離,這種分離就是我比你行的“自我"意識;原海南省東方市市長譚燈耀懺悔道,“產生了在任期內‘有權不用,過期后悔’的想法,思想的變化導致自己的自制力慢慢減弱,到后來,面對金錢的誘惑,我陣腳大亂,很快淪為貪欲的俘虜,任由其驅使,導致自己喪失理智,最終走上犯罪道路。"“有權不用,過期后悔”是“自我"的一種恐懼,恐懼權力消失,恐懼自己銷聲匿跡.丟了自己,贏了世界又如何?貪婪、怨恨、癡愚是貪官迷失“自我”的基本特點迷失在“自我”中的官員通常需要顯示自己的重要感、優(yōu)越感、主宰而存在,這就是他們很多人雖然在尋求安詳、喜悅和愛,但卻不能長時間與它們共處,想要幸福但卻對痛苦上癮,從根本上說,痛苦并不是來自于所處境況,而是來自于虛幻的“自我",因為“自我”具有貪婪、怨恨、癡愚的特點,貪官們懺悔錄中展現(xiàn)出這些特點.

貪婪是“自我”希望擴大有限的內圈。如果有什么好事發(fā)生在別人身上,或是某人擁有更多、懂得更多、或者能夠比你做得更多,“自我”就感到被縮減了?!白晕摇钡纳矸菀蕾囉诒容^和計較,追求永無止盡的更多,它會試圖抓住一切東西,如果其他一切都失敗了,它甚至可以通過將自己看作是一個被生命虧待的人來強化虛假的自我感.貪婪幾乎在所有的貪官身上都有體現(xiàn),他們的懺悔錄里面這么說:原任湖南郴州原副市長號稱“三玩副市長”的雷淵利:“萬惡之源皆為貪.我的犯罪也是從貪開始的?!痹涡陆翆幨形瘯洠ǜ睆d級)焦寶華在看守所被關押的這段時間里懺悔道:“雖然工作得到了百姓認可,但總感到不滿足.什么都想要,結果到頭來什么也沒得到”。原任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委書記(正廳級)駱玉祥在被調查偵查期間寫下的悔過書中說到:“面對接踵而至的榮譽,我變得飄飄然,自我膨脹并逐漸失去了自我”怨恨(包含嫉妒)就是感到苦惱、憤慨、委屈或是受侵犯.“自我”會因為他人的貪婪、不誠實、不正直、現(xiàn)在的作為、以前做過的事、說過的話、未能達成的事、應該做或不應該做的事,而心懷怨恨.這種怨恨是受到制約的心智為了樹敵,為了顯示自己是對的或是較為優(yōu)越的,而投射出來的。“自我”的感覺總是需要沖突,因為它的分離感在對抗這個或者那個時會得到加強,在顯示這個是“我",那個不是“我”時也會得到強化。迷失在“自我"的官員的嫉妒怨恨心讓他們不斷運用自己的手頭的權力顯示自我的強大,在懺悔中他們這么說道:原任新疆有色地質勘查局局長(副廳級)楊有明:“看到有錢人過著瀟灑的生活,對金錢產生了渴望?!痹魏鲜∩坳柺邢孢\公司總經理兼黨委書記(正處級)王邦業(yè):“在平時的業(yè)務活動中,看到一些大款一擲千金的瀟灑,對比自己每月那可憐的一點工資,不平衡心理逐漸占了上風?!痹沃袊r業(yè)銀行湖北省武漢市黃浦支行行長楊文勇:“由于工作原因,我經常和一些企業(yè)老板來往,相比之下,自己相形見絀。記得有一次,我的一位小學同學請客,他原來家境不好,剛讀完初中就頂職到工廠上班去了,后來下崗開了一家公司做鋼材生意,現(xiàn)在居然千萬身家.酒桌上,他紅光滿面,高談闊論,一擲千金。相比之下,身為銀行行長的我絲毫沒有一點風頭排場,氣勢完全落了下風。后來,我常常想起那次宴請,說不出是反感還是羨慕,是酸楚還是嫉妒,總之是五味俱全.按理說,我和妻子都在金融部門工作,收入不算低,應該不缺錢,但看著別人戴的一塊手表就抵得上我的全部積蓄,和他們比我差得太遠了。于是,心理開始失衡,精神大廈開始動搖,人生觀、價值觀被自我否定。就是從那時起,我人生詞典里衡量成功的尺度不再是敬業(yè)、政績、口碑,而是金錢、排場、氣派等等?!?/p>

癡愚:我當然是對的。沒有任何東西比“我是對的”更能強化“自我”?!拔沂菍Φ摹本褪钦J同于一種心態(tài)——一個觀點、一個意見、一個評斷或一個故事.原任湖南省株洲市房產局產權處處長,被稱作最有文采的貪官尹春燕在剖析自己犯罪經歷時說:“‘大家都這樣'的想法,泯滅了我心中對法律的敬畏”.原任山西省臨汾市公安局局長邵建偉認為:“有了權力,獲取金錢的機會就會更大。”原任江蘇省宿遷市規(guī)劃局工程規(guī)劃處處長董良輝:“我渴望能當大官,大官可以收大錢”。貪污腐敗的那些人,充滿了貪癡嗔,走得太遠,卻忘了為什么要出發(fā)。沒有“自我”,回歸本我,自然沒有腐敗“自我”是在我們出生一段時間之后,在我們的意識中逐漸形成的.剛出生時,作為嬰兒的我們都是用一種清澈的眼神看世界,那是一種安靜、喜悅和美好的存在感,內心巨大無邊,沒有分別心,包容著一切.當開始咿呀學語時,我們的行為不斷被“糾正",對外界也在“被告知”這是爸爸、那是媽媽,這是我的、那是你的,慢慢的,意識到了爸爸不是自己,媽媽不是自己,爸媽給了一個通用的名字叫“寶寶”,于是我們獲得一種身份的認知,很快的,學會了那個具有魔力的字眼“我”。下一步,我們會把一些事情標記成“我”的一部分,也就是“我所擁有的"或“屬于我的”,從“我的”東西上尋求身份認同。當“我的"玩具壞了或是被拿走了,強烈的痛苦就產生了。不是因為這個玩具本身有什么價值(孩子通常很快就對它失去興趣,然后又會被別的玩具或物件取代了),而是因為那個“我的"思想,這個玩具已經成為孩子發(fā)展中的自我感-—也就是“我"的一部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會與性別、所擁有的東西、感官深受的身體、國籍、種族、家庭、職業(yè)等產生認同。其他“我”會認同的東西還有:角色(母親、父親、丈夫、妻子等)、累積的知識或意見、喜好和厭惡、過去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還有關于一些想法的記憶,而那些想法能讓我進一步定義我的自我感而成為“我和我的故事”,這些只是讓人們汲取身份認同感的事物當中的一部分而已,它們最終都只不過是被事實隨意綁定的一些思想,而那個事實就是:它們全都被我們投注了自我感在里面。你平常說到“我”的時候,你所指的就是這個心理的結構。更精確地說:大部分的時候當你說或是想到“我”的時候,其實不是你在說話,而是那個心理結構的某個面向在說話,也就是那個“自我”的層面。所謂的我其實是由許多非我的東西組成,而這些非我的東西,哪一樣都不能代表著真正的我。正是對自己的不正確認識,讓很多人官員迷失,讓貪婪、嗔怒、癡愚、嫉妒和欲望支配著他們的生命,用人民賦予的權力去追求無法永遠滿足的財富、地位、事業(yè)、名譽,最終什么也帶不走。那么我到底是什么?蘇格拉底的答案是:“我自不辱使命,使我與眾生相聚"意思是我就是“和所有人在一起”。老子的回答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蔽沂恰疤斓厝巳蠟橐弧?。佛經的描述是:“一念覺,我即是佛;一念覺,眾生是佛?!蔽沂潜娚?,眾生是佛?,F(xiàn)代心理學的觀點是:真正的我是意識、是生命、是覺知,其狀態(tài)就像嬰兒一樣:完全活在當下,在當下自然的存在著,與當下萬物眾生合一,沒有分別心,是一種巨大無邊的空和真實存在。老子諄諄勸導我們:“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薄昂轮?比于赤子。毒蟲不螫,猛獸不據(jù),攫鳥不搏.”嬰兒之覺、赤子之心就是本我如實寫照。出生時我們的心曾徹底開啟,至大無邊,在卻被“自我”占據(jù)而隔離為有限,于是追逐就永遠停不下來。作為國家公務人員,要回歸本我,充分地認識到,財富、地位、名譽……以及世間的一切,甚至包括我們的生命,都是短暫易逝、無常變幻的,我們不能永遠地擁有,這個世界無法給你任何永恒不變的東西,更不能將它們當作是真正的我。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能夠減少對世間萬事萬物的執(zhí)著,讓我們的心,從物欲的執(zhí)著中慢慢地解脫出來,再也不為這些東西所左右,再也不為它們要死要活,從而保持心態(tài)的超然,保持人格的獨立。然后我們繼續(xù)與人交往,處理各類事務、參與各種活動,但不再有小我的貪婪與恐懼。我們不再要求一個情境、一個人、一個地方,或者一件事應該滿足你或者取悅你.而奇跡就是,當我們不再在事實之上加注不切實際的要求,每個情境、每個人、每個地方,或者每一件事都開始變得令人滿意,而且更加和諧。心若無邊,千足萬足,何須滿足。回歸本我,要做辨識出“自我”,和“自我”保持距離,去看穿它,當感到比某人優(yōu)越或在某人面前自慚形穢的時候,那就是你內在的“自我”,當你看穿了“自我”,就能夠直視到每個人內在都具有的本質—-具足的智慧,這也是你自己的本質。沒有“自我",自然不會有腐敗.辨識出“自我”很簡單,將注意力聚焦于當下,聚焦于你現(xiàn)在處理的事務上,當你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你的行動上,而不是想通過這些行動而達到的未來的結果時,你打破了舊有的“自我”模式,然后你的行動不但變得有效率得多,而且充滿無限的滿足與快樂.這就是一種嬰兒“過去的不遺憾、未來的不期待、當下很好奇"全然在當下的狀態(tài),也就是全心全意做你在做的事,是一種無我、忘我的本我狀態(tài)。想要的被迫離開,放開的不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